李天祿的人生 台灣歷史的戲夢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海水雖闊,船頭也會相抵,總有一天一定要出頭天。」這是從小跟著父親學戲的李天祿,在十五歲那年立下重誓,將一生奉獻給布袋戲與傳統藝術。身後留下的豐富文化資產,隨著時間而凋零、損壞,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與師大圖文傳播系合作,共同執行「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計畫」,記錄他傳奇的一生。
李天祿於民國前二年出生在台北市北門口一帶,祖父姓何,父親姓許,長子姓陳,四代四姓,反映當時社會老舊的傳宗接代和入贅觀念,讓他自嘆身世淒涼。這位擁有複雜背景的布袋戲一代宗師,在戲台上掌著偶頭,搬演他人的悲歡離合,他人的喜怒哀樂,一生與戲交織相容。
談到李天祿對於布袋戲的貢獻,隨著社會背景的變遷可分為三部分。一九三二年正值布袋戲興盛時期,李天祿自組「亦宛然掌中戲團」,他不拘泥型式的表演,將京劇更緊湊的武打配樂與傳統布袋戲結合,成為「外江派布袋戲」的開山始祖。李天祿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李俊寬說:「他雖然堅持傳統,但吸收不同的元素,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在基礎不變下,擷取其他文化精彩的地方。」
後來布袋戲逐漸沒落,直到五、六○年代有許多外國弟子特地前來拜李天祿為師,李俊寬說:「這群外國學生的舉動引起大家的好奇,為什麼台灣人不學布袋戲,反而是外國人願意大老遠跑來?」,加上當時興起的鄉土文學熱潮,台灣人才開始重新重視布袋戲。
一九八四年,莒光小學創立「學宛然掌中劇團」,正式將傳統文化與布袋戲帶入校園,引起大批媒體報導,再次掀起布袋戲熱潮。接著李天祿與侯孝賢導演合作,參與電影「戲夢人生」演出,率領亦宛然赴法國坎城影展表演,此片還獲得評審團大獎,這齣「李天祿的人生,台灣歷史的戲夢」,將布袋戲和他本人再推向另一波高潮。
身為李天祿的孫子,李俊寬看著爺爺一生致力於傳統藝術的推廣,對於爺爺不藏私的態度印象深刻。李俊寬說:「很多人都會留一手,傳子不傳外,但爺爺不會。」當時李天祿不顧文化界的反對,將布袋戲傳授給外國弟子,他記得爺爺說過,「有人願意學為什麼不教,台灣大學生只會來問問題,這些法國學生是真心想要學的。」
當這些法國學生學成歸國後,演出時便在舞台前掛著一塊牌子,上面用中文寫著「老師李天祿」。李俊寬表示,對於當時陷入中美斷交和退出聯合國等外交危機中的台灣而言,「這算一種文化外交吧,藉此讓大家認識布袋戲,也認識台灣。」
李天祿的一生影響著布袋戲文化的興衰起伏,師大圖傳系王健華教授認為此文化具有寶貴的典藏價值,先前的保存僅限於制式化的照片呈現,於是決定與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合作,展開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計畫,並將計畫分為三步驟:文物資料數位化、傳承與資源共享、口述歷史和推廣文化。
王健華表示,第一步是將這些瀕臨消失的照片文物,和受到腐蝕的偶頭數位化。接下來會將重點放在傳承和資源共享上,希望把二十年前李天祿親自演出的影像,配上傳承弟子的重新配樂,用現代設備結合,拍成高畫質影像,「就像當初把貓王和披頭四的歌聲抓出來,和樂團重新演奏結合,用原汁原味的聲音呈現,把歷史文化保存得更好。」,並拍攝製作戲偶的過程給後人欣賞,透過影片了解從福建、泉州遠遠流傳過來的優良文化。
至於資源共享方面,建立網頁是首要步驟,藉由網路將資料分享出去,設立一個互動平台,讓民眾把自己所收藏的文物歷史與大家分享。王健華說:「文物館的東西不一定完整,布袋戲有太多分支,李天祿有太多弟子,沒有延續傳承的資料到哪去了?我們不知道。所以希望透過民眾互動的力量,找到更多寶貴的歷史。」
最後則是口述歷史與文化推廣工作。希望透過口述歷史,找到布袋戲或文藝界耆老,口述李天祿的事蹟和文化地位,呈現一個不僅只有影音資料的數位典藏,還包括有內涵的生平記錄和貢獻。並將李天祿和布袋戲文化向國外推廣,讓全世界都知道台灣的文化驕傲,也喚起年輕人對台灣傳統文化的興趣。
李俊寬表示,雖然布袋戲是傳統,但對於年輕世代來說,因為從未接觸而產生新鮮感,且布袋戲擁有豐富的文化,連日本音樂、爵士樂都融合其中,「如果只用傳統兩個來定型,那就太狹隘了。」李俊寬建議大家,可以透過看戲開始了解布袋戲文化,透過在音樂和感官刺激上的吸引,加上詼諧有趣的內容,即使知道什麼是布袋戲,也會想要進一步認識。
延伸閱讀:
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計畫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亦宛然掌中戲團外江派布袋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