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產量過剩 推廣米食文化
台灣南部地區是稻米的主要栽種地,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是稻米的收割時期,台灣以農業起家,一直以來稻米是國人的主要糧食,但是近年來人民飲食習慣的改變,台灣人食米量創歷史新低,一人一年吃不到44.5公斤,面對這樣的情形,米店也開始販售多種產品,像是販賣綠豆,紅豆等五穀雜糧,可供民眾多種選擇。
稻米產量過剩的原因除了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還有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讓種植和採收稻米容易許多,米的種類分為很多像是煮飯的蓬萊米,包粽子的糯米,或是以加工的方式分為糙米,胚芽米,白米,可以推廣米的營養價值,讓消費者願意購買,尤其受到歡迎的五穀米,能夠均衡營養,對人體有益。
各個地區有不同的地理環境,我們應該強調該地區的特色所栽種出來不同品種的米,像是在台南白河因不受工廠廢水的影響,栽種出來的稻米較為乾淨,面對稻米產量過剩應該展現米的多種用途,強調米食對人體的健康,推廣食農教育,才能在飲食多元化的時代裡,凸顯米的獨特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