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部資訊志工到國際服務
真理大學成立國際志工隊伍原本只是一個單純的念頭,也深深覺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雖然在課堂上能夠給予學生理論,但是如果學生在作業或是課堂上可以獲得的感動和體驗,是很難用課本取代的。三年前的課程上問了大一的學生,有沒有人想跟老師一起做國際志工,沒想到就有六、七位同學立刻就報名了。 那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做些什麼?因此,在2007年底就開始了一系列的課外活動。
我們就開始借教室,開始訓練學生用JOOMLA和影像編輯。學生來來去去,領隊老師則是送書、送中餐的方式吸引大家來參加。過了半年,跟著系上紀老師申請教育部資訊志工。我開始調整方向,從國內志工做起,再以國際志工為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在過去一年中所安排的訓練活動超過100個小時。我並不清楚哪些學生會成為服務的志工,也不會去找優秀的學生進來,只是希望透過這個過程吸引一些主動的、願意的學生。 2009年2月24日,透過紀宗恆老師邀請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楊蕙慈小姐來真理大學進行演講。楊老師介紹了她在大陸流浪時,所認識的瑤族小孩及班愛花老師。幾張小朋友在缺乏教室資源的山上上課的照片,不到幾分鐘就牽動我們的神經。
志工服務的動機有很多,很多人是將本身的某種遺憾回應在志工服務上。後來知道楊老師和王麗芬同學兩個人都是留學澳洲的高材生,願意在廣西大化成就一件社會上認為不起眼的事情,我們就決定要找機會作些什麼。就這樣,我們從三芝的資訊志工變成國際志工。 有了這樣的念頭,2009年4月經過和楊蕙慈小姐簡單的聯繫後,開始著手申請經費補助。由於不是太瞭解那邊有這些資源,又因為大陸的敏感性,使得很多國際志工計畫並不包含大陸地區,花了很多時間在尋找資源上。沒多久,便決定申請青輔會區域和平志工計畫。6月份確定通過後,便請同樣是教育部資訊志工的王永鉞、林姿吟和李姿瑩同學開始和龍馬國小聯繫,進行行程規劃。
廣西大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形,根據維基百科也稱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目前巴爾幹半島及中國廣西、貴州、雲南一帶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
隨者三馬(當地常見的一種三輪磨拖車,也是主要交通方式之一)來到「九份石頭,一份土」的龍馬村。來到龍馬國小的招牌上寫著廣西瑤族自治區,不過國小校長和老師們的介紹是他們是壯族自治區,卻沒人回答我心裡的疑惑。
班愛花老師,一個消瘦的身影幫我們安排了來到這裡的住宿問題。出發前,在楊蕙慈的網站上,我們對於班老師的瞭解相當有限,只知道王老師和楊老師在大化幫助瑤族的小朋友蓋一個學校。我們這趟來,只是因為楊老師說我們學資訊的可以做的更多。
事實上,在出發前我們還一直問自己能夠為一個沒有電腦的學校帶來什麼要的服務。我的想法是,我們要給學生和老師留下一個驚嘆號,讓大家將來知道電腦可以改變他們的未來。我心裡設定決定,儘管我們募集不到電腦,也一定要買一套電腦加上一台印表機到學校去。因此,這一趟我們捐贈了一台全新的ASUS主機和一台EPSON印表機。王柳鈜主任向學校募集了一台淘汰的螢幕,還特別請王永鉞去買額外的填充墨水。我們這一趟的目的是讓他們發出「哇」的驚嘆號,明年我們再募集六台舊電腦幫助他們把電腦教室建立,這樣就有一個基本的環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