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基層人物誌8】三星拱照村長鄭阿財
鄭阿財的阿公是桃園人,阿公去世後,家裡生活無以為繼,阿媽便帶著孩子們搬來宜蘭。怎麼會搬到這麼遠的地方來呢?因為他姑姑嫁給羅東「陳仔少爺」作細姨,陳家在阿里史(註)有一些土地,主要是種橘子,他父親和伯父受雇管理,所以就近住在拱照村這裡。「陳仔少爺」即陳振光,曾任北管羅東福蘭社社長,是前宜蘭縣長陳進東(1907-1988)的父親。
阿里史山腳下老家因颱風大水流走
父親在他8歲時就去世,以前的事主要都是從母親那裏聽來,他們最初是住在阿里史山腳下,房子是用山棕、竹管和木材蓋的,山區有「山林」(日據時代巡山員的俗稱)在管理,木材算偷砍的,要小心被捉到。選擇山腳是因為這邊的土地沒人要,下大雨就會冒出泉水,水深到膝蓋,要10天才能退到乾,影響稻子生長,他們的房子也在某年颱風被大水流走,為長久之計才搬到現址。
鄭阿財手指方向為以前在阿里史山腳下的老家
16~20歲主要工作是扭liú薯榔
他16歲開始和堂兄弟扭(台語,liú)薯榔賺錢,薯榔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塊莖肥大,是優良的紅褐色染材,富含單寧酸及膠質,染後可以加強纖維韌性,以前棉麻製的漁網都會加上薯榔染,增加耐用度。他們穿草鞋,背著背包,手拿約一尺長、有柄的刜刀(刜,phut,用刀子砍),在樹林間穿梭尋找,薯榔基部有堅硬的棘刺,要小心被刺傷,根很韌,薯榔在地底一顆連著一顆,他曾扭過一株有二百多斤的紀錄。
以前的雨衣是棕蓑,穿這個很難在樹林間走動工作,所以下雨天就沒辦法扭薯榔。扭的地點從山邊開始,越來越遠,最遠去到「赤皮long」,早上六點多出發,約十點到達,做到下午二點左右收工,在天黑前下山,累積幾天的量,差不多有五、六百斤時,用力阿卡(人力拖車) 載,走二個多小時去羅東賣給「大賣」(tuā-bē,批發的生意),一斤價格約6角。
20歲~40歲做粗工養家
他20歲後換做粗工,有「工課班仔」(工課,khang-khuè,工作)的組織,帶頭的人接工作後再招集大家,主要是做堤防、水溝、駁坎等小型工程。當時挲草(so-tsháu,跪行於水田中,以手除去雜草)的工資,大人一天10元,小孩8元,做粗工一天有25元,所以在插秧、割稻農忙後,男人都會兼做工,稻田要施肥時才回家,若家裡男丁多,就會留一個在家專責農事,其他人做工賺錢。他印象中最遠去到台北士林,最高去到梨山,住在工人們用菅尾搭建的「山寮仔」。
連任五屆村長,重視照顧弱勢家庭和老人家
鄭阿財32年次,從當選第17屆拱照村長迄今21屆,連續五任,問他如何贏得村民長年的支持?他客氣地說:「是厝邊對我好,毋是我好!」他做粗工20年,40歲時和妹妹合夥成衣加工廠,在孩子漸大,家庭經濟較寬裕後,就把工廠都交給妹妹,回歸務農。因為吃過苦,所以能同理別人的苦,他當村長特別照顧弱勢家庭和老人,他說以前家家戶戶種番薯,沒錢也不怕餓肚子,現在的人無田可種,沒錢就真的很辛苦,這樣的家庭約有40戶,他都會爭取廟、公所等單位的贊助,一年發放四至五次的物資,按照該戶的人數計量,他還自費租了大冰箱放米,只為確保大家收到的品質。
對於拱照村的未來發展他略顯無奈,因為村內有宜蘭監獄、養雞場和第一公墓,嚴重影響地價,三星其他地方農地一坪幾萬,這裡是一坪幾千,年輕人留不住。他每年會向監獄爭取補助,帶老人家出去旅遊,也體驗過搭高鐵,老人家有人關心,心情就好,這應該是拱照村民的小確幸吧。
【補充說明】原本希望村長能錄影說明liú薯榔的過程,他認為以前家裡窮困,日子過得很辛苦,不值得拿出來講,拒絕錄影,有點小遺憾......
註:
阿里史,是台灣宜蘭縣三星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東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萬富村南部東側近邊界狹長地帶、行健村不含北部東側邊界地帶、拱照村北部、大隱村東北半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9%87%8C%E5%8F%B2_(%E4%B8%89%E6%98%9F%E9%84%89)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