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影像文山留住記憶系列--開道碑

2019/01/08 22:45
7,025次瀏覽 ・ 13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6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這是景美橋,也就是俗稱的第四代橋。在橋頭的景美國小圍牆邊 ,我們看到了高180公分、寬83公分、厚16公分的開道碑,這塊重要的石碑究竟訴說著怎麼樣的歷史故事呢?

      照片
      照片

      距今200多年前,也就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景美地區原在溪仔口的渡口因為淤積,而往上遷移到景美街口前,現今的景美街底,當年稱為頂街,是大文山地區的貨物集散地,包括大稻埕、艋舺、新店和木柵等地,都到這裡來做買賣,因而造就了景美街的繁華。

      照片
      照片

      1907年日本政府開始整併水圳設施,1908年將木梘水橋改建為全台灣第一座水陸兩用的鋼筋水泥橋--瑠公橋,是橫跨景美街的第二代橋樑,上可行車,下可通水。

      照片
      照片

      而原本流往景美的水圳,則局部改往景文街,景美街的舊圳道在廢棄之後,污水停滯、孳生病菌,日本便將此段圳道填平,以解決景美街的衛生問題。

      在這同時,因景美街石門外通往木柵的阪路崎嶇不平,因而地方仕紳們便集結民眾,合力募資鑿穿山腳下的岩石,開闢平坦大道通往木柵深坑,也就是現在木柵路的前身。

      照片
      照片

       

      開道碑立於1909年,也就是日本的明治42年,碑文由清末台灣最後一位舉人高選鋒先生所撰寫,記載瑠公圳改道後,舊圳道填平及興築木柵路的歷史,石碑原本立於瑠公橋橋頭的溪畔,後來在加築堤防時,台北市文獻會擔心遺失,變將石碑移往228公園保存。1996年在台北市文獻會提供資訊之下,景美人至228公園將他尋回,隔年在景美國小建校100週年時,重立於現在的位置,讓他繼續見證景美地區的開發歷史。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來源

      文山學研究推廣社
      梘尾。景美鄉土專輯  景慶社區發展協會編著

      公民記者 紫蓮  真實心  採訪報導

      開道碑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3:30

      今日蝴蝶 明日人類

      福哥
      24,899 0 103
      ▶︎ 05:33
      ▶︎ 06:47

      古廟.老樹 – 古亭庄尋跡

      明華
      5,853 1 39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