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源源」不絕的瘋狂音樂夢

2009/09/13 09:05
1,652次瀏覽 ・ 1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1236

【記者吳品儀/台北報導】在台北市八德路巷弄之間,有家只收藏樂器,人事也非常精簡的博物館,從館長兼導覽兼工友,都是由老闆自己一手包辦,不僅如此,它更是少有的自費營運私人博物館-「魏錦源樂器博物館」。

「不以賺錢為第一目的,過屬於自己個性的生活,還要對社會、國家有益。」這是館長魏錦源從窮苦、拮据、到安定以後的人生目標。魏錦源是苦過來的,他生長在豐原的偏僻鄉下,小時候看著父親用風琴教學童唱歌,起初也只學會吹洞簫。然而,一九七一年高一時隨大哥到台北,在當時吃一碗五塊的陽春麵也捨不得加一個滷蛋的經濟條件下,魏錦源就不吃不喝,花了三個月的工讀薪水一千八百元來買下第一把古箏,而這一買,也開啟了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想不斷的把玩、蒐藏樂器的企圖心。

對於媒體報導曾封他為樂器大王、鋸琴怪傑,魏錦源說:「音樂天分是從小就有,不過值到生活安定以後,我才開始瘋狂的追逐自己的音樂夢。」從一九八○年起,他陸續在國內、外購買各種樂器,「現在已經有超過七百件的樂器,這些都是我二十幾年來的蒐藏成果」,他表示,會耗資數千萬精心規劃,就是為了要打造一個富饒的音樂地盤,目的就是創造出另類的台灣傳奇。

但是談起創館的過程,魏錦源說,起初退伍上台北就業,因為經濟壓力,拋開了所有音樂興趣,白手起家獨自創立公司從事飲水機、濾水器業,「此公司至今都還在營運,而我蒐藏樂器的主要金錢來源也是依靠這裡」。魏錦源說:「當時不敢多想要去蒐集樂器,直到一九八三年生活安定後,才開始蒐藏、學習各種樂器及音響。」但是在二○○一年納莉颱風帶來了水災,讓當時正在起步的博物館半毀,蒐藏物也慘不忍睹,不過魏錦源表示,「雖然很難過,但是當下也只有堅定意志繼續展開重建工作,才能繼續讓台灣看見音樂的奇蹟。」而後才在二○○三年重整後正式對外開放,盼望能為藝術推廣,略盡棉薄之力。

而在館內僅有五十五坪的限空間裡,魏錦源也盡量作出有效的空間配置,包括西方樂器區、東方樂器區、典藏樂器區,及各類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絃樂器等讓同樣的樂器在不同國家和各時期也有不同風貌的展現,像印度座式風琴、南非拇指琴、阿根廷探戈手風琴等,都代表著各國特有民族特色與時代背景。除此之外,也有魏錦源自製的奇形怪狀樂器,像是利用牛角、竹筒、壓克力、不鏽鋼杯、鴕鳥蛋及木材等素材,自製二胡、三弦與月琴,讓參觀者認識作樂器也可以自己來外,現場也可以請他示範多種樂器演奏或聆賞頂級的視聽音響。

_

就讀台南科技大學的遊客邱煒婷說:「此次會專程上來這裡參觀,就是想看魏錦源親自表演台灣唯一的鋸琴演奏,而看過後真的覺得很讚。」此外,一樣熱愛音樂的音樂創作者、吉他蒐藏者李伯恩則表示,「來到這裡可以不用出國,就看到很多很精湛的樂器,讓人每種都想了解,每種都想去感受。」他也說,看到魏錦源對樂器的熱忱,也讓自己更喜愛音樂。

現在,魏錦源不只擁有自己的樂器博物館;還擅長演奏長笛、洞簫、薩克斯風、彈奏吉他、鋼琴、古箏、曼陀林、手風琴等多種樂器;最讓人敬佩的是,他還自學鑽研鋸琴,從不懂到成為專家,把鋸子改製成鋸琴,推廣鋸琴。

另外,他從幾年前就已經積極推廣「街頭藝人」這種表演模式,他說:「國外比較有街人藝人的文化,大家看到都不足為奇,喜歡的話再自由樂捐,給個表演費。不過反觀國內,刻板印象還是覺得弱勢族群才會在街頭表演,觀念不太一樣。」魏錦源表示,平常空閒時會在台灣各地熱鬧的商圈,像淡水、信義商圈、台北地下街等,看各式街頭藝人的表演,也給他們金錢跟精神上支持及鼓勵。「街頭藝人讓繁忙的街道增添許多的藝術氣息」,他表示,支持這些街頭藝人,也就是為台灣文化藝術的多元性盡一份心力。

魏錦源樂器博物館館址:台北市八德路四段181巷17弄9-1號1樓

延伸閱讀:
魏錦源樂器博物館
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魏錦源音樂夢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Julia (未驗證) ・ 2009/09/15 10:22

如果有影片的話
就可以聽到館長魏錦源的演奏了

Ju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