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陪你長大─冠宇阿嬤的故事

2009/09/01 00:11
1,785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_1

【記者劉瑋婷/雲林報導】「現在的我平常幫忙帶孩子,周休二日就到田裡工作啊!」今年五十三歲的冠宇阿嬤抱著小孫子這麼說著。大兒子離開雲林到外地工作,大媳婦多年前就與兒子離異,留下冠宇與姊姊,從小冠宇與姊姊就在阿嬤身邊長大。

冠宇阿嬤從小就讓人收養,除了她之外,養父母還有一個親生兒子,年紀較冠宇阿嬤小,年輕時因為遭人毆打而身亡,冠宇阿嬤因此一肩擔負起照顧養父母的責任,婚後育有兩男一女,大兒子目前在桃園工作,二兒子與女兒則在雲林的加油站擔任站長,平時子女因為工作的關係,孫子都由冠宇阿嬤照顧,原本冠宇阿嬤和冠宇姐弟倆住在樹腳里,這陣子因為家中翻修,便帶著冠宇跟姐姐一起搬到娘家的房子和兒子女兒一起生活。

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九十五年雲林地區農戶合計七萬一千六百六十八戶,兼業農四萬八千四百七十三戶,以兼業為主的四萬兩千一百六十五戶,農業收入不足以支撐家庭開銷,像冠宇阿嬤家這樣,靠著阿公作工,一個月兩萬多塊的收入維持家計的家庭,在農村中相當常見,也因為青壯年外出工作的比例高,許多青壯年在工作壓力下,會選擇將子女送回鄉村,由阿公阿嬤照顧,形成隔代教養家庭。內政部兒童局九十六年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提到,台灣隔代教養家庭戶數為九萬八千一百五十九戶,推估隔代教養家庭兒童少年人口數為十萬兩千○八十五人。

_

「一般我們對隔代教養家庭的認知都是阿公阿嬤容易忽略小朋友的教育,但冠宇阿嬤很開明,她極盡所能要提供他們好的教育環境」,劉爸爸的孩子也跟冠宇在同一個補習班上課,對於冠宇阿嬤,他認為冠宇阿嬤很開明,也真的把孩子的未來做了長遠的打算。

冠宇阿嬤說:「我自己是養女,我知道家庭對小孩的影響有多大,冠宇他們沒有媽媽在身邊,我不希望他們會因為自己是單親的身分而自卑」,談到冠宇,阿嬤很是驕傲,今年五年級的冠宇,比同齡的孩子早熟許多,和同學出去玩時,一定不會跑到離家太遠的地方,每隔十多分鐘,冠宇會踩著腳踏車回家問:「阿嬤你在幹嘛?有沒有我要幫忙的?」確認阿嬤沒有事情需要他,他才會再去找玩伴。「他五年級之前,學校星期三跟星期五下午沒有課,他怕我午餐沒有吃,會用塑膠袋從學校打包飯菜回來給我吃,看到孩子這樣,你會知道這是值得的。」阿嬤用台語說著冠宇的貼心。

問冠宇阿嬤這些年來有沒有什麼遺憾?或是因為這種身兼多職的身分而覺得有什麼疲憊的地方,阿嬤笑笑的說「我現在一到五都是帶孫子啊,田裡的事情,周休二日就是到田裡工作啊,不會忙不過來啦!」但當提到遺憾時,阿嬤眼眶泛紅地說:「有一次我帶他們去吃麥當勞,我看到麥當勞裡都是爸媽陪著小孩,當場我就哭了。」那陣子冠宇的媽媽剛離開他們姐弟,阿嬤為了不要讓冠宇覺得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樣,帶著姐弟到麥當勞去,卻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和爸媽的互動之後,讓她更加心疼兩個孩子。

_2

「每次我們看到冠宇阿嬤時,阿嬤都不斷跟我們道謝,也會和我們討論冠宇和姐姐的表現,以一個傳統的農業女性而言,阿嬤真的很不一樣」冠宇的補習班國文老師和數學老師談起冠宇阿嬤,都會相當佩服這個身兼多職的台灣女性。

雲林地區人口高度外移,年輕子弟多半都在外地工作,為台灣的整體經濟打拚,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陪伴孩子,在家鄉的父母便負擔起教養的責任,「台灣的農村承擔了多少年輕人的教養責任,如果沒有這些農村的人願意分擔這部份的責任,台灣的經濟也沒辦法正常運作」台大農推系博士生蔡培慧曾在談論台灣農村特色時談到,農村扮演的其實是一種後援的角色,為整體經濟提供了最沉默,卻也是最有力的幫助。

「我沒有這麼好啦!總有一天我會死去,但我希望留給孩子的是對阿嬤的好的印象」冠宇阿嬤靦腆的笑著說自己並沒有特別之處,她只希望自己可以給孩子更多,可以讓給他們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孩子不因為自己單親的身分而有所埋怨,日後成為心中的遺憾。

她種田、她照顧娘家中風的老媽媽、照顧八十七歲的婆婆,她照顧四個孫兒,她是冠宇阿嬤。

延伸閱讀: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3期:隔代教養家庭面面觀
嘉義隔代教養多 盼政府多予協助
隔代教養 她80歲,養5孫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