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被正名的「大武壠族」
【長榮大傳係 /高雄採訪報導】鞭炮在荖濃的天空響徹雲霄,象徵夜祭儀式正式開始,每年農曆9月15日大武壠族的開向儀式。當太陽升起,族人們開始忙碌的一天。從開向儀式這一天起,族人們可以盡情的唱歌跳舞,也可以狩獵、婚嫁,但是只要到了隔年3月15日的禁向日,族人就只能務農、辛勞的工作。
開向這一天早上的立向竹就很重要,耆老一大清早就會上山採竹,爬上陡峭的竹林精挑細選,拿出開山刀將多餘的分支削去,再綁上茅草,將擺放了一整年乾枯竹子慢慢拿下,取而代之的是翠綠筆直的青竹。
荖濃部落耆老 金信文
竹子一定要是筆直的,要有頭有尾,不能用到一半斷掉,一定要有頭尾,尾巴要有順過。
荖濃部落居民
向竹要有一個斗笠、竹子、還有肉。肉在上面,不然怎麼拿下來,那個斗笠也是掛一整年在那邊。意思是跟族人們報備說我們豐收打獵回來了。
燒著紙錢誠心祈禱,點著線香向祖靈報告打獵的豐收,這裡是大武壠族的信仰中心「公廨」。供奉著的不是一般神像,而是一塊黑白相交的石頭。
荖濃部落耆老 金信文
那顆石頭是祂(番太祖)自己選的,我們早期是一個甕而已,裝著我們的向水。後來我們族人想說一個甕而已,就讓我們太祖自己去選,選到這顆石頭,祂很喜歡,因為甕要移來移去。
刀子在竹片上來回削薄成竹籤,再將竹籤固定在一起,上面放上鮮豔花朵,這是祭祀番太祖的向神座,早期是族人用來捕魚的工具,後來演變成祭祀器具。
碩大的香蕉葉陳列鋪在地上,超大豬公趴在上面,還有各式各樣的原住民傳統美食擺放在公廨內,燒酒雞、野菜湯、水果、還有傳統米MAI(飯)跟麻薯,這些都是要祭祀給番太祖的供品,要製作這些供品,可相當不簡單。耆老拿著鍋鏟鏟了又鏟,滿滿的紅色八月豆加上鹽巴,放進鐵鍋裡蒸煮,這是等等要拿來製作豆仔米MAI的材料。八月豆是大武壠族傳統特色食物,可以用來製作米MAI、麻糬。
荖濃平埔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潘麗華
香蕉、地瓜、花生還有八月豆,這些都可以做米MAI的部分,就是糯米煮熟把地瓜放進去一起再蒸熟,就可以食用了。還有八月豆的部分也是一樣。
搗麻糬聲聽起來十分響亮,族人們拿著搗臼搗著麻糬,陣陣花生香噴鼻而來,手捏著麵團,搓揉成球狀,撒上糖粉與八月豆,一粒粒像雲朵狀的麻糬,就大功告成。
除了供品花時間精心準備,族人們頭上戴的竹圈,也是夜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用茅草編織一圈接著一圈,綁成像是辮子形狀。
荖濃部落耆老 陳互
稻草一定要算15支,因為這樣擺起來才不會太大。
荖濃部落耆老 金信文
農歷9月15日,一年一度、一年一次,族人們準備這些供品,大豬、小豬等等,還有豆仔MAI、各種MAI、鹹粿、山菜,還有各種水果來供奉您。今天晚上族人要來牽戲,族人先跟您拜拜,希望太祖可以保佑族人不管是大的小的,還是從外地來的來賓不管大大小小,都可以平安順遂。來拜拜、再拜、再拜。外面也可以插香。
族人誠心插上清香,向太祖祈求保佑後代子孫,畢竟說起大武壠族一路遷徙可不容易。
荖濃平埔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潘麗華
這幾年協會成立之後,我們才知道用文獻去看,還有學術學者進來告訴我們說,你們是大武壠族,但是我們曾經也走過西拉雅族這個部分。因為台南在平埔族運動這邊已經很多年,正名也做了一二十年有了。老濃這邊就比較慢,我們也曾經說我們是西拉雅族,那在近幾年我們在自我認同的部分,我們是說大武壠族或者是大滿。
古調老師 惟藤雅
那些古調是沒有文字的,日治時期的一些學者所留下來的資料,可以去做一些比對,那可以知道說裡面有一兩句知道意思,一兩段知道意思而已,那如果要全部知道,還要再花一段時間去比對。
儘管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面對正名還有一段路要走。
荖濃平埔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潘麗華
大武壠族目前是沒有被正名的,其實在16族裡,他們會說我們沒有語言,我們的文化不是這麼的完全。他們會覺得說,如果讓我們正名之後,確實會剝奪一些權利和福利的部分,以前我們就是原住民,其實我們只是想說,還我們身份。
族人們手牽手,唱著傳統古調「嘎拉瓦黑」,這是大武壠族的「牽戲」文化。未被正名的大武壠族,但卻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藉由每年的夜祭活動傳承的堅持,盼望下一代能夠記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命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