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的匠人魂 百年鼓廠响仁和
【許祐誠、葉炴廷、陳則安/新北市報導】响仁和鐘鼓廠位於新莊中正路上,工作坊外是汽機車來回穿梭的大馬路,內部則有一群人默默地在自己的崗位上,進行鑿洞、穿麻繩、繃鼔皮、綁繩、上蠟等工作。其中,頭髮末端些微斑白、面容嚴謹的王錫坤,在工作坊的中間進行鼔的製作。响仁和鐘鼓廠負責人王錫坤還在工作坊旁成立「响仁和鼓文化館」,就是為了在製鼓的同時,能向對於鼓有興趣的民眾,傳遞鼓的知識與熱情,讓更多人可以一同探索鼓的世界。
一句「你沒有能耐」 鐵了心要接管製鼓家業
王錫坤的父親王阿涂是响仁和鐘鼔廠的第一代傳人,因為製鼓業粗活多且賺錢不易,不願兒子接手家業,因此,王錫坤小時候較少接觸到製鼓工作。直到父親突然離世,王錫坤才開始考慮是否要繼承家業,但受到有位老師父諷刺體力不好且技巧不足,在一句「你沒有能耐」的刺激下,他下定決心投身製鼓業。
王錫坤當時抱持「我一定要做更好」的決心,接下响仁和鐘鼔廠的重責大任,但在沒有技術、沒有人脈的情況下,對於製鼓業相當陌生,接手家業時只能在做中學,憑藉腦中依稀留存的記憶,回想父親當時的工作流程。王錫坤笑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前連刀子的鋒利度都分不清楚,在削鼔皮時根本動不了。
王錫坤拿著筆為鼓面做記號。 攝影/葉炴廷
鼓皮製作從「燙皮」開始
王錫坤認為製鼓最重要的環節在於製皮,一開始學製鼓時便是從燙皮開始。他原本以為只要把皮放入熱水中即可,結果卻不小心把皮煮熟,長時間摸索後,才發現攝氏八十五度最為恰當,能分離鼔皮上的毛與皮。
鼔皮由牛皮所製成,因為牛皮送來店裡時還帶有血,所以需要先依據大小需求切好後,整張皮丟入熱水煮,以分離毛和皮,雖然花費時間較長,但比起化學藥劑,比較不容易傷害質地,耐久度較長,連牛的痣和胎記都能完整保留。坊間使用化學藥劑的鼔,鼔面則多為平滑、乾淨。其中,文化館裡一面至今七十幾年的鼔,不需要敲擊也能震動、發出響亮聲響,鐘鼔坊員工、也是王錫坤媳婦的黃于芮說:「這個鼔因為長時間被敲擊後,皮變為十分柔軟,所以就算不敲擊也能產生共鳴,這就是我們家皮厲害的地方。」
想保存父親的鼓 成立「响仁和鼓文化館」
王錫坤為了讓大眾也能接觸鼓之美,在工作坊旁設立「响仁和鼓文化館」,用來擺放以工作坊作品為主的鼓,同時也蒐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鼓,平時則透過預約制度,讓有興趣的人得以參觀。只要預約參訪人數達標,王錫坤和黃于芮便會化身導覽員,為民眾介紹每個鼓的特色和優點。許多民眾也在參訪後,改變製鼓是簡單行業的刻板觀念。
回想當初成立目的,王錫坤說:「我覺得爸爸的技藝很好,所以想保存在文化館,讓大家知道台灣有位非常認真的師父。」館內收藏一面超過七十年歷史的鼓,便是由阿涂師所製,只要輕敲鼓面,就能發出響亮聲響。王錫坤笑說:「這是活的聲音,如果是較劣質的鼓,就要花比較多的力氣敲擊。」
工作坊內堆滿許多鼓,學徒在裡頭幫忙磨鼓身。 攝影/葉炴廷
「態度」為製鼓秘訣 只求步驟做得扎實
王錫坤認為製鼓最重要的就是「態度」,做出好鼔和一個鼓不同,需要結合許多技巧、信念和興趣。
响仁和鐘鼓坊裡有其它年輕學徒,都從穿繩子和釘釘子等基礎工作做起,但經過三至五年以後,每人的進步幅度卻不同,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態度。他說:「我把製鼓看做生命,每次製鼓時都戰戰兢兢。」另外,為了製鼓的品質,王錫坤平時並不會要求員工的工作量,只求每個步驟做到好、做得扎實。黃于芮表示,王錫坤相當嚴謹,自我要求極高,每天固定時間上班,有時晚上關店後,還會繼續留在店內工作。
工作坊的學員正在為鼓面穿麻繩。 攝影/葉炴廷
雖然工作坊外是汽機車族的通勤要道,從早到晚幾乎都可以聽到引擎的喧囂聲,但王錫坤卻不受雜音影響,眼神專注地盯著眼前的鼓,為鼓身測量邊緣大小。即便工作坊的名聲遠播,但他認為,現階段的目標,就是把現有的工作做到最好、最滿。
採訪側記
原本以為王錫坤師父神情嚴肅,是一位不好開玩笑的人,但當他向我們介紹擁有七十年歷史的鼓時,一改受訪時嚴肅的表情,開心地向我們介紹音色和音質、聊天等,甚至還答應我們的請求,敲擊一首曲子,從王錫坤師父的表情可以感受到,他是真心喜歡鼓,且對這些鼓感到驕傲。
推薦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