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村落 雙北守護神
【記者王浩瀚/新北五股、八里、蘆洲、新莊、三重採訪報導】
▲大台北都會公園內有個村落因為興建疏洪道而消失。
地圖上有個消失的村落,可以比擬為「三十年前的大埔案」,他們犧牲了家園,卻成了雙北的守護神,這個村落就是五股的「洲後村」,位置就在大台北都會公園(又稱二重疏洪道)的五股及蘆洲交界的微風運河附近,不過翻開地圖上卻都不著痕跡,一個三百多戶村落的消失,時光遞嬗後,現在也鮮少人記得這段歷史。
▲蘆洲故事館館長楊蓮福直言:「三十年前的二重疏洪道大埔案。」
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導致雙北地區大淹水,民國53年政府請示美國水利專家建議拓寬關渡獅子頭隘口,沒想到引發海水倒灌,淹沒五股「洲後村」大片良田, 但是村民挺了過去,後續大台北地區仍有淹水問題,其中三重、蘆洲、新莊更加嚴重,於是,政府又研擬興建二重疏洪道計劃,文獻記載:「大漢溪、新店溪及基隆河均匯集於台北縣市最低窪的精華地區,偏偏台北橋段及關渡隘口狹窄,常在水流量特大的緊急時刻,無法有效宣洩洪水,因此在颱風季節容易氾濫成災。」因此,決議要將洲後村拆村。洲後村對於拆村的問題感到不滿,並且在戒嚴時期向政府陳情抗議,不僅包圍現今的中興橋下抗議,也走向行政院表示不滿,當時省政府,仍就沒聽見居民的訴求,甚至出動警察、憲兵持棍棒、盾牌與民眾爆發激烈衝突,最終在民國73年在颱風夜裡被迫拆村。
▲洲後村拆遷到蘆洲、五股成仔寮。
洲後村的這段抗爭歷史,村民為了保衛家園與台灣省政府進行強烈的抗爭,也深受媒體報導及社會輿論,根據史料記載,這是在戒嚴時期是絕無僅有的。然而,在民國73年在拆村過後,洲後村的村民四處分散到不同區域,經過三十年的現在,許多抗爭的居民大多早已離世,就算是洲後村的子民,也幾乎不太知道這段抗爭過程。
▲洲後村抗爭的居民陳春景,想到當年還是非常難過。
循線找到當時陳抗民眾洲後村居民陳春景先生,談到洲後村的拆村史,帶有難過及憤怒,陳春景坦言:「痛恨當時的國民黨,因為一個村落、大家族就因為拆遷,就這樣消失了。」經過抗爭過後,省政府承諾會讓洲後村居民獲得保障,也會提供拆遷補償費,並且會另尋用地異地興建村落,沒想到政府卻違背承諾,直接拆除洲後村,沒有「先建後拆」,甚至拆遷補償費少的可憐。陳春景說:「有人的地,政府用二百元收購」。陳春景也表示,配售相當不公,自己的地、家園賣了一千元,但是搬遷在蘆洲的地竟然要花上萬元購買,以務農的洲後村根本很難籌到這筆錢,再加上當時蘆洲長安街一帶也還沒重建,許多居民都要先到各地租房子,最終分散各地。
▲洲後村原本村落樣貌。(圖片來源:五股志)
陳春景沒有搬到蘆洲長安街一帶,而是選擇在五股洲後村旁的成子寮定居,現在洲後村有名無實。蘆洲故事館館長楊蓮福說:「當時抗爭很激烈,許多老人家房子被拆掉後,良田變廢田被徵收,選擇上吊自殺。」陳春景也說:「至少有三十個老人因為拆村而離世。」
▲錯誤的政策,讓洲後村的居民變成濕地,如今成了疏洪道。
洲後村的良田最終成為濕地,現在政府以「美麗的錯誤」為稱「五股溼地」,因為炸掉獅子頭鳥踏石而拓寬河口,導致河水灌入,一塊塊能夠興建作物的良田,全成了沼澤濕地,當年洲後村的居民只能嘆息,原本的土地變成廢土。
楊蓮福也說洲後村拆遷的這段過程,就是「三十年前的大埔事件」,政府在颱風夜裡就將民房全部拆除,拆遷補償也非常的不公平。洲後村居民陳春景也感慨的說:「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如今疏洪道整治工程後的台北,以阻擋許多颱風,成功達到排洪的功能,甚至提供自行車道、都會公園的運用,但遺憾的事,洲後村的紀錄卻在這裡看不到任何遺跡,也未有紀念碑。楊蓮福表示,因為洲後村的犧牲,才能讓三重、蘆州得以繁榮,現在幾乎沒有人有洲後村的歷史感,未來希望政府能夠興建紀念碑或模型,讓後人能夠知道,今天雙北及公園綠地,都是洲後村犧牲而來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