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對外館的一些看法

2018/09/16 17:08
2,94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隨著日本關西機場因風災受損,以及北海道發生強震,引發兩岸不少政治口水。現在又加上資深外交官自殺事件,讓國內政壇餘波盪漾。有人說外交是內政的延伸,現在卻是國外的天災,透過外交管道,外溢成內部政治問題。

從新聞媒體的報導,我的感覺是,外館似乎未能在第一時間掌握臺灣旅客的狀況,並向臺灣國內說明外館所提供的協助,讓很多的「假消息」有生存的空間。新聞報導也提到外館人力不足的問題,說北海道只有兩名臺灣的駐外人員。

就我的瞭解,臺灣的外館是由各部會派員編組而成的。除了外交部的人以外,其他部會所派的人,原則上接受國內編制單位的指揮,但同時要接受駐外大使的「督導」。結果,大使真正能夠指揮調度的人力,似乎也只有外交部的人。因為,其他部會的人,考績、陞遷的最終權限,並不在大使手上。而大使對其他部會的人的工作內容,其實也沒有什麼概念。由於國內各部會的職級、薪給制度,常有差異。人事交流本來就不容易。所以,這個結構性問題,短時間內似乎無解。馬上可以做的,也許可以先建立一套類似國內防災中心的機制,在外館建立危機處理動員編組;平時就把外館的全部人力,納入編組,建立SOP,分派任務。碰到緊急狀況,全部人力都放下例行工作,統歸大使指揮調度,直到渡過危機事件。

其實不是只有外館有領導協調的問題。例如,APEC的各個工作小組會議,基本上都是有延續性的。各個議題原則上都要經過很多次的會議討論、修正,才會定案。我國派出去開會的人,通常都是由相關部會派代表臨時編組而成。問題是,派出去的人,前一次開會不一定是他,下一次也不見得會是他。導致要去開會的人,有時候甚至搞不清楚要討論什麼,更談不上有什麼深入的研究。這些問題,我覺得都有思考改進的空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