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conveX巷道設施 指出來路安全

2018/08/20 20:00
3,278次瀏覽 ・ 32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蔣岑苹、許竹忻/臺北市報導】堆放雜物的騎樓、紅線上的違停車輛,騎士為求快而穿梭在狹小巷弄中, 這些臺灣常見的畫面,造成人車爭道,影響用路人的安全。而「conveX」設計透過簡單的幾何立面紋理結構反射來車光源,提醒用路人前方來車,提高用路安全性。

照片

conveX到高雄苓雅的實地測驗。 圖片提供/Cïtyee團隊

利用反射光源 提醒路人安全

conveX由Cïtyee團隊設計,在二〇一七年金點設計獎中獲得新秀設計獎 — 產品設計類,以及臺北設計獎中的評審團推薦獎。Cïtyee團隊由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畢業生,阮呂承安以及游子瑩所組成。

照片

Cïtyee團隊成員阮呂承安以及游子瑩。 攝影/蔣岑苹

平常不管是騎士或是路人經過巷道時,都會因為缺乏良好的巷道設施、不良的視線所造成的死角,導致用路風險增加。而conveX是設置於地面上的巷道交通引導設施,它透過大面積的簡單幾何立面紋理結構反射來車光源,當光源大面積的照射在conveX上面時,會出現方向圖騰,讓用路人彼此知道巷道狀況,提前警覺來車以降低意外風險。

同時,有鑑於平時凹凸不平的地面,總是造成騎士騎乘時的不便。為了友善用路人,conveX 共設計了三個內層,底盤使用螺絲鎖在地面上,剩下兩層再卡定在底盤內,並且將整個產品的厚度控制在一公分以內,運用大面積的方式降低坡度,降低用路人常遇到的震動與打滑的情況。

照片

conveX實際運用模擬圖示。 圖片提供/Cïtyee團隊

照片

「conveX」為了友善用路人所設計的防震內層設計圖 。 圖片提供/Cïtyee團隊

在地生活 關心平時忽略的巷道問題

一般的地面巷道設施,因為長期使用,造成磨損的速度較其他非地面巷道設施快。特別的是,conveX 利用四個方向的模組單片體進行彈性的擴增及拆件,所以此時可以只拆解部分磨損的單件,或是因應不同的道路寬度做片體的增減,形成conveX低成本、易更換且環保的特性。

一開始會往巷道方向做設計,阮呂承安說:「自己從臺北到高雄讀大學,發現高雄騎機車的人很多,後來觀察到他們機車都會亂騎乘或不符合法規。」這些原因造成人車爭道,而巷道間的交通設置很常跟反射鏡牽連到,便開始留意反射鏡,在觀察的同時發現反射鏡設計凹凸不平、東倒西歪的,認為這樣的設計較不人性,所以開始去觀察探討巷道設計。

不同於大眾對一般巷道設計的想像

之後,Cïtyee便從高雄苓雅,高雄師範大學校區做深入的在地研究。在過程中,他們發現,曾經有人想要改良反射鏡的設計,但是反射鏡的概念卻沒有真正被顛覆。因此,他們想要以沒有被挑戰過的產品著手,改變大家原本習慣的樣子。

但在開始設計後,因巷道設計的議題太大遇到了質疑,也被認為影響力太小,受到很多的不肯定。而且在做關於巷道設計的人不多,巷道議題設計與他們所學的也不一樣,所以在蒐集資料以及在地訪查時花了不少的時間跟精力去了解巷道問題。

照片

conveX的模板、四分之一的模組以及年曆。 攝影/蔣岑苹

地理人文等因素 造成臺灣巷道問題

Cïtyee研究後發現,在臺灣,非號誌化路口佔車禍總事故的四分之一,其中除了不可抗力之因素外,空間設施的不友善也間接地影響交通安全。然而,在更仔細研究後,他們發現人為因素也佔了很大的比例。

因為有居住過臺北高雄兩地的關係,所以他們發現,在不同縣市,法規的教育都沒有真正落實生根,騎士較少有守法減速讓行或是主道讓支道的觀念,而民眾也常常直接跨越道路,種種原因都導致臺灣的交通亂象。

同時,因為很多住家都習慣把家裡的東西往馬路上堆。這種巷道間常有的情況,民眾已習以為常,但卻造成騎乘視線不佳、或是路寬縮減等問題。除了居住環境外,部分不守規則的騎士也是使巷道充滿危險的一個重大因素。國內機車騎乘於巷道大多是為了走捷徑搶快,或是避開塞車,這些行為嚴重地影響了巷道間的安全。

照片

臺灣巷道常見機車違停及擺放雜物的現象 攝影/蔣岑苹

希望透過自己的專業 改變城市巷道問題

游子瑩表示,造成這些城市巷道發展的問題,跟整個社經發展、歷史脈絡、教育和臺灣人長期的習慣都非常相關,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有三個方向,分別是交通的3E,教育(Education )、工程(Engineering)與執法(Enforcement)。教育生根於生活及環境,執法則是晚期社會化的過程,多數後天的改善只能採取工程的修改,抑或是政策執法的調整。

而Cïtyee能做的,便是從自己最熟悉最專業的工程設計著手做改變,希望提出設計後能透過產品,告訴民眾巷道問題是可以被改變的,提升民眾對巷道問題的注意,也希望可以間接地改變政策。

目前,Cïtyee團隊主要是以尋找技術支持者或是資方協助為主。同時,在經過與民眾接觸並得到回饋分析後,可以確定的是conveX的型態會再改變,未來可能會以不同的模式存在在環境中。

團隊指導教授林東龍表示,如果可以經過更多的實驗,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性;這也許就是團隊未來的第一步了。同時,Cïtyee仍會繼續推廣這個概念,希望能在社會產生一點影響力,讓大家真正去認識、了解到巷道問題。

採訪側記

這次的設計不是平常可以常見的設計,所以其實我們本身也花了很多時間做功課跟搞懂整個設計,而設計本身帶出的議題也是我們自己本身很容易去忽略的,所以其實這次的採訪真的帶給我們蠻多東西的,也非常喜歡這次的所有互動。

延伸閱讀

如果大家不違停,其實台灣的巷弄夠寬敞

看到巷弄畫起了紅線,別再森七七,它其實是一條安全的封鎖線

北市交通環境改善計畫 提升鄰里巷道安全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