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雲南服務學習 讓受創孩子重拾自信

2018/08/13 20:00
4,406次瀏覽 ・ 7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記者張之寧、高鈺婷/台北市報導】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聖道兒童之家住著一群家庭功能喪失的孩子,因為課業和人際關係上的挫折,讓他們不相信自己。院方推行體驗教育,讓孩子們從活動中找到自己能做的事,重新建立自信。

受創孩子的居所 聖道兒童之家

聖道兒童之家安置的孩子從三歲半到十八歲,大多由社會局和法院轉介,他們的家庭功能喪失,可能遭受虐待,或和寄養家庭磨合失敗,無法受到照顧,才會來到這裡。「來到安置機構是最後一道保護網。」公關張家茜說,聖道兒童之家不只提供安置,也協助這些孩子們重建心裡的創傷,進行心理治療。

照片

一進入聖道兒童之家,馬上可見孩子們在牆上的彩繪畫作,讓院裡充滿童趣和生命力。 攝影/張之寧

張家茜表示,這些孩子對大人的信任受到傷害,也不相信自己,就連願不願意被安置在兒童之家都沒辦法自己做選擇。為了讓他們重新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院方推行「體驗教育」,給孩子自主權,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參加,並自己主辦活動,從中發現自己能做到些什麼,獲得自信。

雲南服務學習 訓練孩子的自主力

體驗教育的發想源自於院內老師,他們大多負責照顧工作,既辛苦又看不到孩子的改變,長久下來容易變得疲乏。因此,他們發揮各自的專長和興趣,開始設計不同的活動,例如街頭探訪、認識職業等多元方案,帶孩子們去壯膽,挑戰自己。其中最特別的是「雲南體驗」,帶著孩子們到雲南的偏鄉進行服務學習。

「孩子們去之前知道自己的現況和技能在A點,服務時要達到B點。」社工周均厚表示,訓練過程中,老師僅引導,並未實際插手,孩子們一開始不會教課,能力就像在A點;為了獲得在營隊中所需要的能力,如演戲、讀繪本、音樂教學等,要學習讓自己的能力進步到B點。「孩子們藉此體驗到從『沒有』到『有』的過程,意識到努力付出便會有收穫,是很重要的生命體驗。」

雲南服務學習的營隊內容幾乎全由孩子們自己設計,老師僅給予必要的課程元素,其他都由孩子們自行發想。在訓練時,孩子們會先分成不同小隊設計課程,不同組別再互相討論和學習,結合彼此不同的想法,漸漸融為一個團隊。以前參與過服務學習的孩子們也會分享自己的經驗,讓新的團隊有諮詢窗口。

照片

聖道兒童之家的孩子們自主籌畫營隊,從學生的身份轉換為老師,教導雲南當地的孩子們。圖片提供/聖道兒童之家

周均厚感慨的說,孩子們在雲南變成老師,跳脫了平時的學生身分,也多了份責任,會因為答不出當地孩子的問題而自責,並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是有功能的,自己並非總是個被幫助者,也可以幫助他人。「他們少了點抱怨,多了點自己的步調和想法。」

發現自我潛力 學習感恩

社工陳宥丞在院內擔任生輔老師,負責照顧的孩子裡有三個曾參加過雲南服務學習,其中兩個更參加過兩年。他認為孩子們在服務學習中會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如同火苗竄起,而火苗在回來後是否能繼續燃燒,就是老師必須幫助他們的部分。此外,孩子們在那「看到別人比他更苦,自己沒自己想的那麼辛苦」,也會開始抱持著感恩的想法。「那就是個大突破。」陳宥丞欣慰的說。

照片

陳宥丞神采奕奕的談起雲南服務學習的經驗。攝影/高鈺婷

院生小豪今年十五歲,三年前曾參加過雲南服務學習。他一開始只是因為可以坐飛機出國而參加,雖然練習過程必須犧牲玩樂時間,讓他一度想放棄,但他還是堅持下去,學習如何摺紙、吹直笛、講繪本,和成為一位老師。他提到自己平常在上課時很不專心,「但當地的小孩都兩眼認真的看著我們,很專心,非常願意受教,也喜歡學習。」這樣的不同讓他的心態產生改變。

「雲南的小朋友感覺從來沒接觸過城市,沒見過外面的世界,所以很單純,什麼都不懂。」小豪說,這趟服務學習讓他最印象深刻的是當地人對食物的珍惜,當隊裡面有人把沒吃完的食物倒掉時,當地人都會覺得很浪費,因為每份食物都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他們還準備了只有過年才吃的雞蛋和燒肉給我們吃,用最好的東西招待我們。」當地人珍惜的觀念,讓小豪更知道食物的可貴,回來後也懂得食物要適量盛取,不喜歡吃的也得吃完。

小豪也說,自己在去之前是個脾氣暴躁的小孩,動不動就生氣,想動手打架,但因為這趟旅程和訓練,「看到小朋友的表現和行為,覺得自己是不是應該要改變。」他開始會想自己一天生氣幾次、為什麼生氣,思考前因後果,並以溝通代替吵架,和對方持不同意見的時候,也會坐下來好好說,「不用動手,那樣解決不了事情」。

照片

孩子們轉換身份,變成老師在台上帶動唱跳,活絡氣氛。圖片提供/聖道兒童之家

體驗教育 助老師看見孩子的進步

體驗教育除了雲南服務學習以外,還有「X school」計畫,讓院內老師依照自己的興趣或專長,帶著孩子一起參與活動,像是玩桌遊、爬山、騎腳踏車等。如果院內老師的專業度不足,會聘請專業老師來指導,也會慢慢加強難度,如腳踏車隊一開始只是體能訓練,現在孩子們則可自己決定要騎到哪、中間要停留多久,自行規劃行程。

周均厚表示,孩子們在課業的成就相對較低,在學校人際關係也不好,但在看不到改變的同時,也難以進步。不過透過體驗教育,老師能夠明顯看到孩子們的變化,像是玩桌遊時,從不會表達,到能完整解釋規則;從輸了發脾氣,到會想策略贏得下場比賽,「用不同的媒材看見孩子的進步」。

他提到在雲南服務學習中,有個孩子的表達能力較差,對重視分享的服務學習很不利,老師們也持續的鼓勵他,讓他從只能講一句話,慢慢進步到能說一串。某次分享時,孩子主動先提自己要講三點,當他講完兩點時,老師們覺得他說不完,原本想替他打圓場,請下一位上台,但他卻主動說:「等一下,我還沒講完。」並完成了分享。周均厚說:「那表示他有先想過。這個孩子不一樣了。」

深入偏鄉 持續散播溫暖

雲南服務學習已實行五年,周均厚從自己親自帶領,到讓參與過的孩子當顧問帶隊,慢慢把主導權交給孩子。關於未來發展,他表示服務學習最讓人詬病的就是點水式的幫助,留下東西就離開,沒有持續,不過他們服務的村莊從孩子們不願意去教會,到帶頭成立詩班,並有自己的課程,甚至獲得村裡大人的認可,決定回來參與教會復興計畫。

周均厚說,看到雲南孩子這樣的改變,也感受到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未來,他們希望能夠去新的地點進行服務學習,可能是台灣,也可能是國外。周均厚表示,會選擇相對較落後的地方,讓孩子能有較衝擊的文化體驗,給他們一個挑戰,也繼續將這份幫助延續下去。

照片

聖道兒童之家的佈告欄上貼滿活動照片,滿是孩子們快樂的笑容。攝影/張之寧

採訪側記

採訪前,社工先給我們看了一段雲南服務學習的宣傳影片,裡頭的孩子每個都充滿歡笑,在台上擔任老師時也充滿自信,並分享這趟旅程帶給他們的轉變和意義,讓我大為驚訝。自己也參加過服務學習的團隊,但身為幫助者,卻沒這群孩子獲得的多,或許正因為他們對自己不信任,才會在找到自己的價值後,更加興奮,也更能體會到幫助人的快樂吧。

延伸閱讀

逆風少年大步走 勇敢逐夢向前衝

童心圓烘焙坊 「小店阿姨」助社區青年築夢

少年培力園 青少年的第二個家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