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
標一:布袋戲台灣第一 傳承文化藝術
偶劇團長 郭建甫:「它這個表演藝術,它很像我們心中大家覺得台灣,可以變化出多彩多姿的這些劇情內容出來。」
台灣布袋戲是家喻戶曉的傳統文化,但時下懂得品味的人又有多少? 2006年布袋戲榮獲台灣意象票選中的第一名,
凸顯出在台灣本土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布袋戲包含刺繡、彩繪、雕刻、音樂、文學、唱以及編劇,是一門精緻且具有綜合性的藝術。
標二:傀儡戲演變布袋戲 發揮多重功能
布袋戲是從福建傳來台灣,早期為傀儡戲,相傳一名書生被神明指示功名在掌上,無意間發明出掌中戲。
早期的台灣在迎神賽會、熱鬧喜慶等活動,都會有布袋戲的演出,除了酬神的目的以外,還有娛樂、文化、教育等功能。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娛樂項目的多元化,促使現今布袋戲逐漸式微,年輕族群也較不感興趣。
標三:延續傳統劇團創新 迎合觀眾喜好
無可否認,每個操偶師都希望,每一齣戲的演出都有觀眾欣賞並留下愉悅的心情,讓劇團的演出有了意義。
然而現實因素的考量下,劇團必須隨著觀眾的需求與喜愛來改變模式。隨著環境不斷地變化,唯有轉型才能讓劇團延續下去。
偶劇團長 郭建甫:「那當然我們也很想要去做一些那種比較古典的這種演出方式,
所以也許要從舊有的這一些現代的一些問題去加以改良或是去調整。」
轉型之下依然保留傳統,為了能讓布袋戲被廣泛流傳,布袋戲團開創先河選擇結合餐廳與表演,花了十幾年的時間,
研擬出創新的表演模式,讓觀眾對布袋戲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布袋戲團長 陳建華:「你只看到那木偶而已,你看不到他在後面的一個情況,你以為說他手上拿著木偶,
那可能另外一隻手挖鼻孔,那我們就走出來。」
標四:突破傳統侷限 宣揚偶戲文化
然而,時下的布袋戲不再處於過多的侷限,它可以是千變萬化,做出適當的調整以應變各種場合。
布袋戲團長 陳建華:「比如說國際宴會啦,或者是說像我們最近到夜店去表演,那你想夜店是很活潑、這一定很歡樂的一個場所。」
透過轉型讓布袋戲文化得以再度昇華,陳建華突破語言的障礙,以英語演出並教導如何使用布袋戲,
讓異國文化能夠與台灣本土風情開始產生連結,使布袋戲文化逐漸廣受外國人的肯定與嘉許。
加拿大旅客 John Reed:「我覺得會!我覺得布偶戲非常的帶有娛樂,特別是當你和一般朋友一起以及供餐,感覺非常的美妙。」
加拿大旅客 Jvlie Gelfand:「我覺得我國家的人會非常的喜愛,尤其是小孩子們會感到特別喜愛。
以及參與學習如何操控布偶,如何玩與操控布偶,如何讓它奔跑,我覺得這是對大家而言非常有趣的地方。」
標五:培育布袋戲專才 文化袋袋相傳
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如何在時代的衝擊下脫穎而出,一直是大部分劇團共同面臨的考驗,而如何突破重圍取決於劇團是否擁有新的轉型模式。
民眾 朱先生:「布袋戲你要帶入到一個大學的課程,然後甚至我們講的不管任何一種藝術也好,它必須要有商業價值,它才能延續它的生命。」
民眾 羅家翔:「我覺得這個可以在學校開辦一個課程,那就可以更有系統化的把這個文化傳承下去。」
保留傳統固然重要,但迎合不了觀眾的視聽覺喜好,也將陷入凋零的困境。未來若能有學校設立專門科系,
系統化的教學,培育出這方面的人才,並透過市場化的營運方式,讓布袋戲袋袋相傳、戲火不息。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