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回家鄉養豬 繼承傳統產業
NS.
標一:遊子回家鄉養豬 繼承傳統產業
黃正祥剛出社會時,從事過旅遊業,在外打滾了幾年仍覺得不適應,決定回到熟悉的養豬產業中,跟著家裡的人一起養豬。
養豬場老闆 黃正祥
本身家庭就在養豬,因為是農校畢業那本來就有,對農業本來就有涉略,那可是剛出社會的時候,就不願意面對現實,
跑出去流浪了一陣子,去了才想說回來這個產業。
標二:投入資金 打造有別於傳統豬舍
回家鄉和爸爸一起經營養豬場,累積了幾年的經驗之後,努力籌備資金建造屬於自己的養豬場。
和傳統的豬舍相比,黃正祥選用自動化的給飼設備,將收來的廚餘經由高溫烹煮,加上醬油粕等增添營養後,送入飼料管中,
如此一來,只需打開開關,豬隻就能吃到食物。
為了幫助怕熱的豬隻對抗炎熱,建造水簾負壓式設備,水簾降水後由另一頭的風扇抽風,為室內製造涼爽的風。
以高床設計將豬隻站立的地板架高,糞尿可從中掉落,這樣就不需要每天用水沖洗地板。
標三:創立自有品牌 與大宗市場做區別
這些設備並非近幾年才出現,在台灣早已出現許久,只是設備更新並非一朝一夕可成。
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主任 羅玲玲
自動給飼的設備或說是這種,豬糞尿的這個清理,其實很久以前就開始了。
雖然設備更新後能減輕人力成本,也能提升豬舍的整體品質,但是更新設備所需的費用,並非所有豬農都負擔得起,
造成台灣養豬場設備更新的速度有落差。
行政院農委會家畜生產科長 陳中興
政府這邊會針對一些污染防治設施、一些設備,去做示範或是輔導,或者是補助,那針對這些養豬業者,如果他有資金缺口的話,
那我們也提供低利貸款,那這些低利貸款事實上利率都蠻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一點二五到百分之一點五。
標四:養豬產業應創新與改善 永續發展
台灣目前有七千多個養豬場,有一大部分為小規模經營,隨著時間的演進、技術的進步,未來養豬產業勢必會朝向智慧化和規模化的生產模式,
小規模的養豬場可能被大廠收購成其養殖場,或是他們能創造出自有品牌、特色經營。
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主任 羅玲玲
金字塔的頂端比較偏上面的人,那麼他可以去吃品牌豬肉,那這個品牌豬肉就是小農的市場,他因為養的少所以他也可以照顧的好。
未來結合高科技,養豬產業更將走向智慧化生產,透過電腦去監測每隻豬。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 蘇忠楨
在朝向的是智慧化的那塊,就是所謂的精準畜牧業,到他可以這個監控到每一頭豬,每天喝多少水吃多少料,
所以你每一天只給它剛剛好、適量的料跟水這樣。
全部都是智慧化減少人力成本。
傳統豬舍在未來必須經由設備改善來改變養豬場對於人,以及環境影響,小規模的養豬場也須找出一條自己的經營之道,如此才能永續發展。
採訪撰稿 李欣恩
攝影剪輯 游家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