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新竹淡水廳城竹塹社漫遊

2018/05/21 17:28
5,982次瀏覽 ・ 12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7
檢舉

新竹淡水廳城竹塹社漫遊

新竹舊名竹塹 古早由道卡斯平埔族北遷建立「竹塹社」 三百年前泉州漢人王世傑渡海來此開發,逐漸成為清代北台灣北部首開重鎮 清雍正時設淡水廳署竹塹社。

淡水海防廳從彰化縣城正式移來竹塹時,由淡水同知徐治民在此建城。                                                                                                                                                                         以遍植莿竹為城牆,整個區域呈圓形,有東、西、南、北四個門,為竹塹建城之始。 後因朱一貴等反清復明時攻破城牆,故於1829年後改建為石頭城池。竹塹城外挖築壕溝為護城河,現為目前臺灣僅存的護城河,非常美麗。

照片

    

照片

日據時期,總督府拓寬道路並拆掉城牆與城樓,只剩東門(迎曦門)存留至今。原來用以防禦為用的護城河,也變成為灌溉用圳道。

今日吳智慶老師帶我們尋訪的古蹟首先從淡水廳東城迎曦門走起:

迎曦門(東門)是竹塹城僅存的城樓,為國定古蹟。而護城河經過整治後,結合現代建築,現為具休憩功能的親水公園。

照片

隨後到新竹城隍爺 (三級古蹟)城隍的信仰緣於自然崇拜,「城」是指城牆,「隍」是指濠溝,後來演變成為兼管陰陽的神祇。新竹城隍原屬於縣級的城隍廟;光緒元年(1875年)成立台北府時,府治暫時設於新竹,因此新竹城隍爺升格為府級城隍。光緒年間因祈雨靈驗,帝頒賜「金門保障」匾額。後又全台官民聚集於此舉行護國佑民法會,而晉封為「威靈公」名為「都城隍」,因而確立了新竹城隍廟崇高的地位,成為全台位階最高的省級城隍廟。城隍廟的後殿還祀奉城隍爺夫人及兒子,也是全台唯一有配祀夫人及子嗣的城隍廟。

照片

走訪東寧宮(東嶽廟)為當時該區的信仰中心,更名列新竹四大廟之一。道光八年時,淡水同知李慎彝與守備洪志高捐造了「地藏庵」。地藏王菩薩又稱幽冥教主,誓願度化地獄中的罪魂。在日據初期為了建築武德殿被廢,地藏王和十殿閻君的神像才被迎請到東嶽廟合祀。

看過東寧宮到開台福地暗街仔街;漢人王世傑移墾竹塹,他以這條街(今東門街36巷一帶)為圓心向外開墾平原,此為新竹市最早開墾的地區,又有新竹第一街之稱。它不僅在清朝是最熱鬧的地方日據時代也是。由於當時樹林茂密,暗街仔光線也常昏暗故名暗街仔街,後因陸續改建,才使原本繁華的商街逐漸淪為防火巷。中央街的古式巷有幾家百年老店,陳售著農業時期的工具與手工編製各式竹籃製品,似乎讓我們沉醉在過往的時代裡。

照片

     

照片

    

照片

包圍著城隍廟的小吃市集,是新竹的美食街,貢丸肉圓叫,米粉潤餅各式小吃叫人看了眼花撩亂。

炎熱的夏天仍抵擋不了遊客的興緻。我們就在此享受一餐經異的美食。

享受了城隍廟的美時候,我們繼續探訪竹塹城。沿途的路上,吳老師點出許多古老建築的特色,還有許多新舊建築共存的奇觀。

接著是先到石坊牌街;是一條狹窄的巷道,牌坊被兩側的水泥樓房包夾,顯得有些侷促,坊柱的下半部被木板包覆,做為防護,以防止車輛進出時不小心會撞損古蹟。

街口豎立的楊氏節孝坊(三級古蹟)為新竹最早的一座節孝坊,也是北台灣最早建立的節孝牌坊,已有180年以上的歷史。 牌坊最上層為雙龍環拱的聖旨牌,中間石匾刻著「天旌節孝」, 下層石匾寫著「旌表臺灣府淡水廳本城民人林熾之妻楊氏」道光甲申年立。反映了當時的傳統禮教,現已不符合時代思想潮流, 故僅留下歷史的記憶罷了

照片

另訪長和宮、水仙宮(市定古蹟)這兩間廟座落於北門城口的交通要道上,是竹塹城重要的寺廟。長和宮已具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主祀媽祖,因廟位於北門城外,所以被稱為「外媽祖」。廟內的媽祖像是由大陸福建湄洲媽祖祖廟分靈來的,前殿主祀媽祖,後殿主祀觀音佛祖。當時為希望竹塹各船頭商行要長久合作和平共處,故廟名取名為長和宮。戴著官帽的千里眼與順風耳亦為其特色。

水仙宮位於長和宮左側,祀奉水仙尊王也就是夏朝開國君主大禹,台灣的民間信仰將媽祖與大禹都視為是航海的守護神。

水仙尊王原奉祀於「長和宮」的後殿,後因竹塹市街日漸發展信眾漸多,於是於同治年間(1863年)在長和宮左側另建水仙宮以祀奉水仙尊王,因此形成兩廟並立的景象。

來到鄭氏家廟;有「開臺進士」之稱的鄭用錫宅第,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照片

   

照片

鄭用錫,於道光年間赴京考中進士。1837年鄭用錫在竹塹城北建造了一棟三開五進的大院落,並在門額掛上「進士第」的尊榮匾額。這宅第應仍有鄭氏後代居住,惜因後代子孫可能理念問題與政府有所爭執而未能修復致殘破不堪,但在牆壁上,卻發現一塊非常稀有的手印磚。

鄭氏家廟就在進士第隔壁,彼此相連,是國家三級古蹟。

鄭氏家廟建於(1853年),由當時鄭家後代興建,屬於三間開兩進式的單院建築,屋脊為燕尾三川脊式,牆上的磚雕堪稱是一絕。家廟前的小廣場,左右各有兩座石製的旗桿座, 是當時考中科舉的人家才得以享有的殊榮。鄭氏家廟並未對外開放,所以只能在外觀看而已,實在可惜。

 

清末民初之際,漢人初墾此地時,挖出許許多多埋在地下的無主枯骨,於是集中在此,建"新竹湳雅冥漠公廟"讓這些孤魂得以寄託,而這些無主枯骨,顯然是舊社平埔族人留下來的,這是道斯卡平埔族留下痕跡的印證。 

最後行程來到米粉寮;由於新竹地區盛產稻米又有獨特的經年強風氣候環境,因而逐漸發展成地方性的特產-新竹米粉。然因時代變遷,人工上漲與製造技術的改變,再加上地區重劃等因素,故現已很難看到曬米粉的景象,後又因米粉成分標示等問題造成認知上的混亂,使得米粉業變得有點逐漸沒落。

照片

參觀了米粉工廠,讓我們了解「水粉」和「炊粉」的區別。也讓我個取所需的買了許多伴手禮回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