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香草價值 堅持友善農耕

地區:
標籤: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李翊寧、陳欣怡/台北市報導】會散發出獨特香味的香草植物,通常具有調味、蒸餾純露等功用,有些也具備藥用價值。而在萬里山區,擁有醫療背景的李世祥,開發農地,種植香草植物,從健康管理師轉變成農夫,他用更純粹、快樂的方式,繼續照顧民眾的健康。

健康管理師投入生產行列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我們這把年紀啊,每天接觸這些花花草草,真的會覺得很快樂!」擁有藥學及中醫背景的李世祥,一邊採收農場裡盛開的玫瑰花,一邊道出自己五年來投身農業的心情。少了複雜的人際互動,取而代之的是用心栽種之下,香草帶來的回饋。

李世祥畢業於台北醫學院藥學系,曾赴中國福建中醫藥大學進修,專長是針灸、婦科、推拿。回台後,他擔任健康管理師,提供民眾健康方面的諮詢服務。四年前,他意識到健康管理師的角色,可能會因資訊發達而逐漸被取代,民眾將不再需要面對面的詢問,而是能在網路上找到與健康有關的知識。思索過後,他決定結合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及一直以來對農事的深厚興趣,投入生產行列,在萬里區大坪一帶,買了塊地,種植有機蔬菜。然而,受鄰近地區噴灑農藥的影響,李世祥不得不轉至農藥使用較少的崁腳一帶進行栽種,但他卻仍持續尋找能夠真正不受農藥及化肥影響的土地。

改種香草植物 落實友善農法

累積將近一年的栽種經驗後,李世祥考慮到有機蔬菜栽種門檻較低,競爭力薄弱,熟悉藥草的他,決定改種技術門檻較高的香草植物。就在此時,李世祥在萬里溪底村瑞泉路上,找到心目中的理想農地。

這是一塊荒廢三十多年、佈滿石子的階梯形土地。因為位處陽明山國家公園管區範圍,申請使用的條件相當嚴苛,上頭矗立的一棵翠綠香樟樹也必須保留,加上當地環境多雨,長期以來根本乏人問津。

正因為附近幾乎沒有農戶,不用擔心農藥或化肥飄散會汙染栽種的作物,李世祥得以真正落實友善農法。他說道:「我們大概花了三年的時間在整理這塊土地,石頭實在太多了,到現在,其實也還沒清完。可是像石頭啊、氣候啊,這種自然的地理條件,可以靠技術去克服,想辦法就好,如果是鄰近農地噴灑農藥,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栽種的方法嘛!」

創新農業技術 改善環境條件

為改善土質太少,石頭太多的問題,李世祥採用厚土種植法,在原有的土壤上方鋪上木頭及腐爛的竹子,接著放上瓦楞紙板,再覆蓋一層厚厚的落葉堆,於中央挖一個洞,穿過瓦楞紙板,以便植物的根深入土層,而若不斷添加覆蓋物,還能讓農地產生厚實的黑土。

李世祥第一個試種的品種為薰衣草。初期兩個月內,他發現這塊位於海拔三百公尺,與平地溫度相差五度左右的多石土地,竟意外地適合薰衣草種植。而後適逢梅雨季節,雨水過多的不利條件,讓其收成不如預期。李世祥於是嘗試隧道式栽培法,在薰衣草上方鋪設具有防風、防雨及防蟲的PE塑膠棚,再用塑膠繩交叉拉緊,固定在專用螺絲上,並以玻璃纖維棒支撐固定於土地上。夏季則另外蓋上足以阻隔百分之七十五陽光的黑布,營造冷涼環境。結果,有了良好的收成,甚至突破薰衣草在台灣普遍為一年生的情況,省去每年需重新翻種的成本與時間,成功以多年生栽培。

隧道式栽培法成為農場主要栽種方法,為了讓香草植物的日照及雨水適中,李世祥必需時時拆裝棚子。他說道:「每次要拆這個塑膠繩,我就覺得麻煩又耗時,後來我想了一個方法,直接用玻璃纖維棒以對角線方式橫跨棚子,這樣可以達到固定效果,拆除的時候,也比較快!」

李世祥左側位置為傳統隧道式栽培法構造,其右側為改良後構造。 攝影/李翊寧

開設觀光農場 強調知識及功能性

李世祥占地約一甲的農場上,目前已有三十多種香草植物,包括金銀花,左手香,檸檬馬鞭草、羅馬洋甘菊、薰衣草、玫瑰天竺葵、迷迭香、三種薄荷和六種不同品種的玫瑰花等。二〇一六年二月,李世祥與曾為護理師的姊姊共同開設了「香草・迷の田」農場,提供以香草為元素的餐點及蒸餾純露、製作手工皂、扦插等課程,民眾除了認識友善栽種環境,也能親身體驗香草的各種運用。

民眾體驗香草扦插。 香草・迷の田提供

「我們希望讓農場具備知識性、功能性,而不是大家來這裡看一看,哇!一大片薰衣草很漂亮這樣而已。」李世祥希望教給民眾實際的栽種方法。農地階梯第二層右側,就設置了這樣一塊區域,香草種植刻意採用符合都市家中栽種的方式,實地觀摩之後,民眾能將整套模式搬回自家窗台。

品種變異 意外收穫

去年九月,原本農場的收益和成本就要打平,卻遭一名曾與李世祥交流種植方法的高雄農友,在一次一言不合之下,使用割草機惡意破壞,將近三分之二的植物被割除,其中,占農地面積最廣的羅馬洋甘菊,損失最為慘重。李世祥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才將整個農地復育至百分之八十左右。

復育過程中,重新培育三百株引自歐洲的羅馬洋甘菊,好不容易長到腳踝左右的高度,卻在三天之內,全被昆蟲吃光。無奈之際,李世祥卻發現,當初被惡意破壞的羅馬洋甘菊,因割除不完全而有所殘留,它們漸漸長成,且無遭受半點蟲害攻擊。

原來,羅馬洋甘菊,在台灣生長兩、三年後,已逐漸適應當地環境,顏色由淺綠轉為深綠,甚至散發出足以阻絕蟲咬的物質。為了提高存活率,李世祥捨棄育苗,改採變異過後的品種進行扦插。

與初期相比,現在農場的蟲害已減緩許多,漸漸達到生態平衡的狀態。「所以你看,跟這些花草相處啊,比跟人互動簡單多了!用心照顧,時間久了,他會回饋給你!」李世祥樂觀地說道。

結合專業藥草知識 推廣友善農法產品

「香草・迷の田」也透過有機市集,培養許多忠實顧客。擁有藥學及中醫背景的李世祥,轉行當農夫後,仍常常與客人分享各種草藥的治療作用及適合顧客身體狀況的產品。像是洋甘菊有舒緩過敏、退熱及鎮定皮膚的功能。甜菊能達到降壓作用,入茶也能供糖尿病患者飲用。

產品當中,最受歡迎的玫瑰天竺葵純露,具有皮膚再生、保濕及緩和皮膚曬傷的功用,其含有的植物性激素對治療青春痘也有一定功效。一般人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聞到的玫瑰天竺葵純露是香的,若是肝臟或胃部出了問題,則可能會發生嗅覺異常的症狀。「我之前跟老闆買玫瑰天竺葵純露,用了幾次,總覺得有洗腳水的味道,讓我女兒用,她也說有洗腳水的味道。問老闆之後,才知道原來我跟女兒的身體都出問題。跟老闆買很安心,他會幫我們選擇適合的產品,也很樂意告訴我們健康的知識!」林小姐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

李世祥與姐姐每天上山照顧香草,從栽種、採收、蒸餾加工到包裝產品,兩人通通一手包辦。被問到每天忙於農事,是否覺得辛苦,李大姊答道:「工作那麼久了,上山又是另一種跑道,每天來這裡很快樂欸!藉由這個花草也是在幫人家照顧身體啊!」他們希望推廣友善農法產品的同時,也能運用本身健康專業的知識,提供消費者使用香草的正確觀念。

細心向消費者解說各種香草植物功用的李世祥。 攝影/李翊寧

延續友善農法 活化萬里農地

種植邁入第五年,李世祥逐漸勾勒出香草種植的確切方向。未來,他希望能種植更多珍貴的中草藥,一方面那是自己的本業,一方面希望提升農場競爭力,讓友善農法的精神得以延續。他也希望連結各地有機農場,擴大香草栽種面積。

萬里地區因人口高齡化,年輕人外移,農田大多已休耕。李世祥希望藉由分享簡單的香草種植技術,讓年長的農民能長期採收,提供給附近餐廳原料,像是入菜或製成花草茶等。花花草草的景觀,不僅農民看了心情放鬆,也能帶動當地觀光產業。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訪談過程中,每每提到年、月、日的相關資訊,李世祥總苦笑地說道:「在山裡活動,沒有外界雜訊,也不太要跟人互動,常常都嘛搞不清楚現在是民國幾年幾月,連禮拜幾都不知道…。」與其說是忙於香草種植,或許流連於香草園對李世祥來說更為貼切。

 

延伸閱讀

都市裡的真叢林 北投樸門野蔓園

醫師作農夫 闢農莊推自然農法

種植石虎米 打造人與石虎共生環境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6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7則報導
2,272則影音
70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423
推:
0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2,509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2,764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559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297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3,086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6,347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6,907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284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031
推:
0
回應:
0

分享香草價值 堅持友善農耕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