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藝術工坊 用剩餘材料創作藝術
【記者 馮毅揚、鄭芳宜 / 台北市報導】走進TAF空總創新基地裡一間兩層樓的平房,一箱箱過季的樣品布、印刷錯誤的鋁箔包、破碎的瓦愣紙等剩餘材料就放在一旁的鐵架上,一對母子正繞著鐵架選擇創作素材。孩子挑了幾塊過季的樣品布料,利用針線將將布料銜接起來,母親則在一旁協助,不到半小時就做創作出獨一無二的環保筷袋。其實這些看似無用的回收材料,只需稍加組裝拼接,都有著無限的可能。這裡是再生藝術工坊,結合教育、美學、環保於一體的平台。再生藝術工坊藉由手作讓民眾盡情揮灑創意,大膽嘗試各種不同的材料的同時,也提升民眾的美學意識,更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創意無價 美學與環保教育應從小培養
二〇一五年十月,台灣好基金會成立再生藝術工坊,效法美國社會「自己解決問題」的精神,希望台灣孩子們也可以從小培養「動手做」的習慣。再生藝術工坊收集來自傢俱、服飾等廠商的過季樣品、做壞的瑕疵品、倉庫的庫存等剩餘材料,拿回工坊進行分類,經過整理後的物品成了再生材料會放置在工坊供一般民眾使用,民眾也能自備材料進行創作。再生藝術工坊資源組長張閔傑表示,「美學」和「環保」的概念應從基礎教育做起,再生藝術工坊提供各式材料,讓孩童盡情揮灑創意,而在創作的同時也能教導孩童認識使用的材料,建立起「回收再利用」的概念。
再生藝術工坊資源組長張閔傑 介紹剩餘材料的來源與實用性 攝影/馮毅揚
《深白色的詩歌》珊瑚的美麗與哀愁
菲律賓裝置藝術家Francis Sollano以回收材料製成的藝術作品 攝影/馮毅揚
法蘭西斯・索蘭諾(Francis Sollano)是菲律賓著名雕塑與裝置藝術家,他經常與不同的組織、政府機構合作,提出環境相關的議題,並專注於利用回收垃圾製作成可穿式藝術品(Trash to Fashion)。對法蘭西斯而言,運用再生材料創作的好處在於藝術能夠提升物品價值,賦予垃圾新生命,讓垃圾免於直接丟棄的命運,甚至能被視為藝術作品,受他人欣賞,形成正向循環。
法蘭西斯表示,當藝術家想要創作的時候,心中已有理想材料的選項,但利用垃圾或是回收物創作是截然不同的情況,無論再生材料的物況再怎麼完好,仍無法與全新的材料相比,不過運用垃圾的創作過程比較接近藝術創作的本質,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將「創意」極大化,更能享受創作帶來的愉悅。法蘭西斯提到這次的合作在竹圍工作室的牽線之下,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再生藝術工坊,他非常感謝再生藝術工坊提供豐富的剩餘材料,並形容再生藝術工坊是「回收物天堂」(Garbage Heaven)。
《深白色的詩歌》為法蘭西斯利用回收而來的塑膠袋、廢布料、空的瓶罐和毛線等剩餘材料,藉由拼接和擺放,模擬珊瑚的外型和構造而製成的系列藝術作品。展覽中色彩鮮豔之塑料珊瑚與灰白色階之布料珊瑚形成強烈對比,目的在探討海洋生態受全球暖化影響,海水溫度上升造成的白化現象,希望世人正視環境問題,與自然和諧共存。
從DIY到CIY
孩童利用再生藝術工坊的材料進行創作 再生藝術工坊 提供
CIY指的是:手作創作( Create It Yourself)),不同於DIY的動手做(Do It Yourself)「手作創作」強調的是「美感的體驗」,而美感的體驗出自於創意的體現。希望能藉由剩餘材料,讓民眾重拾創作帶來的成就感。再生藝術工坊的剩餘材料都是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的,只要事前上再生藝術工坊的官方網站預約報名,當天就能盡情使用工坊內的所有材料。琳琅滿目的剩餘材料,加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藝術創作沒有標準,只要作品對自身是有意義的,就是成功的作品。
分享成功經驗 建立全台再生材料媒合平台
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說明再生藝術工坊未來願景 攝影/鄭芳宜
「我們樂於協助其他持有相同理念的組織,在各個縣市成立類似的工坊。」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表示,其實台灣對於運用再生材料的概念是有的,只是缺乏一個整合的平台,那麼台灣好基金會與再生藝術工坊願意擔任這樣的角色。
雖然再生藝術工坊才剛滿一歲,卻已經吸引不少單位和組織的關注,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透露,再生藝術工坊最近與板橋文化局合作,在板橋435藝文特區舉辦活動,公部門看重的就是「再生材料」的魅力與趨勢,希望新北市也能成立類似再生藝術工坊的組織。
未來,再生藝術工坊將會持續推廣「手作創作」,讓全台各個縣市的民眾和藝術創作者都能使用企業捐贈的剩餘材料,進行屬於自己的創作。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