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牛糞酵素堆肥培育紅藜

2016/08/20 17:17
3,667次瀏覽 ・ 7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牛糞酵素堆肥培育紅藜
      宜蘭社大自然農法社惠好生物多樣放伴工田
      感恩結合信義房屋板橋志工、
      輔仁大學食農教育
      2016.8.20

      照片

      紅藜=台灣藜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莧科 Amaranthaceae
      亞科:    藜亞科 Chenopodioideae
      屬:    藜屬 Chenopodium
      種:    台灣藜 C. formosanum
      二名法
      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 1940
      台灣藜(學名:Chenopodium formosanum , 英文名:Red Quinoa)為莧科藜亞科藜屬之台灣原生種植物。

      照片

      傳統稱為紅藜,於2008年12月正名為台灣藜,是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布農語稱為mukun,排灣語稱為djulis或tjulis,卑南語稱為duli,魯凱語稱為baae或ba'e,阿美語稱為kowal。
      其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生長強健、耐旱性極佳,而其中的穀粒被稱「料理界的紅寶石」,由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蔡碧仁教授提名。因為現代人對健康養生越來越重視,所以開始在非台灣原住民帶推廣,聯合國也在2013年命名為「國際藜麥年」。

      用途
      在台灣,紅藜為原住民傳統的糧食作物 ,多與稻米、糯米或芋頭共煮,成為粽子、竹筒飯,或供作釀造小米酒之用,而非原住民也開始把它與麵粉共煮,成為烘培和餐飲料理。目前在屏東(瑪家鄉)、臺東與花蓮地區原住民有栽種。
      營養成分
      紅藜之蛋白質含量高達14%[需要解釋],與小麥相當,為稻米的2倍;其膳食纖維高達14%,為燕麥的3倍,地瓜的7倍。礦物質含量方面,含鈣特別豐富,高達2,523 ppm,為稻米的42倍,燕麥的23倍;鐵質與鋅的含量也很高,分為地瓜的11倍與8倍。
      紅藜也含有重要的硒與鍺元素,並具有全部九種高量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例如離胺酸(lysine)、纈胺酸和組胺酸等,其離胺酸為稻米的5倍,而離胺酸可幫助鈣質吸收,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幫助抗體、荷爾蒙及酵素的製造等。另外含有甜菜紅素(Betacyanins)、甜菜黃素(Betaxanthins)、黃酮類(Flavonoids)等抗氧化物。紅藜也有很高的抗發炎效果。

      萃取物功效研究
      紅藜萃取物能抑制初期醣化蛋白形成,從源頭阻斷膠原老化,此外也能抑制最終醣化蛋白形成,保護並維持肌底膠原機能。紅藜萃取物為一種創新型的美容抗老食品原料,主要功效為促進肌膚膠原蛋白增生且可抗膠原醣化,延緩肌膚老化,預防皺紋產生。經人體臨床試驗證實,在連續使用28天後,肌膚膠原蛋白可增加19.6%、肌膚含水量上升11.4%。
      相關機制:
      抗老化/抗膠原醣化:逆轉蛋白質初期醣化作用,可阻斷AGEs(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堆積。AGEs會改變及影響蛋白質的正常功能,當體內累積過多AGEs時也會加速身體的老化。
      促進膠原蛋白新生:促進真皮母細胞分泌膠原蛋白
      抵抗紫外線傷害:可增強皮膚細胞對抗紫外線的存活率
      預防自由基形成:減少AGEs的形成,因AGEs所產生的自由基為一般蛋白的50倍
      強化肌膚保水機制:使皮膚表皮構造保持平整,減少水分喪失的機會
      食品外用途
      根據原住民習俗:紅藜可以製成花環,在喜慶日子讓女生穿戴,但男生是不可以穿戴任何花環。
      紅藜也含天然皂素,種在小米旁可保護小米,免被蟲鳥啄食。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