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藍染 美麗傳承
說到三峽多數人會聯想到的,除了祖師廟、老街、金牛角之外,就是藍染了。早年的三峽為馬藍染料植物的主要產地,加上三峽河的好水質,使得染房林立,三峽遂成為清代北台灣的染布重鎮,然而此盛況卻於日治中期在西服的流行下沒落。直到近十年在推廣一鄉一特色的政策下,以及國人對文化保存的逐漸重視,透過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努力,以成立染工坊、藍染教學、培訓種子教師等方式,已消失的藍染產業逐漸復甦,但這條復甦之路卻困難重重。 在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究竟藍染是什麼樣的美麗傳統技藝,能夠讓一群熱愛家鄉的人為其付出與推廣呢 ?藍染是將布以不同摺法,用筷子、橡皮筋、冰棒棍等道具,透過壓線條、旋轉等不同技巧,最後放入染缸上色的染布技術。在三峽染工坊的DIY課程中,則提供了完整詳細的教學解說。 以簡單的技法就能變化出萬千的花色正是藍染的迷人之處,而這也是為什麼將藍染文化傳承下去,是一個必須的堅持。傳承二字,是三峽協進會在面對藍染的期許與擔心。 這群視推廣藍染為使命的人認為,將消失不見的產業重新恢復,是他們對故鄉那份認同的心情,不期望發揚光大,但一定會持續堅持不讓他再次消失。而每年暑假三峽都會舉辦的藍染節已如火如荼的展開,活動期間將有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快把握機會共襄盛舉、來一窺藍染的美麗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