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o公民新聞 程德昌/屏東 美園】6月30日晚上7時,美園部落將為今年度從該社區教保服務中心畢業的10個畢業生辦理一場別開生面的畢業典禮。
美園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馬秀辛主任說,孩子們在部落自然生活,就如同呼吸一般,學習在部落內如何說話,如何進對應退,成為一個「laumawmasenga」(魯凱語:具備做人的條件)。所謂一個「laumawmasenga」,是指孩子可以面對未來成長過程中的各項挑戰,具備成為魯凱族人的生存能力的學習歷程。
為了檢核10位畢業生的部落學力,美園中心於6月3日至4日安排了2天1夜的畢業宿營及攀爬白賓山活動,並在6月18日邀請家長們一同觀察畢業生的部落學力。部落學力檢核共有六大項目,包括名字、美園部落的歌、操作、認知、合作、畢業宿營與爬山。
以名字來說,大班的孩子除了要能說出同學、中小幼班3位學弟妹及3位老師的族語名字,21種花草植物中的10個族語名字外,還要可以從10種農作物中說出5種魯凱語名稱。在操作方面,除了會編三股編、至少三種紅黃綠的串珠、會種玉米或小米、搗花生外,還得會爬上一棵樹並盪繩子。在認知的部分,能夠分辨生和熟,並按照生到熟的程度排列。在味道的方面,聞食物罐子後可以對應實物,至少找出三種。在合作能力的項目上,要懂得和同伴一起收拾,像是疊腰籃、掃地、用塑膠布把桌子蓋起來等等。
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進一步說明,以主流價值觀來看這六大項目,其實就是要讓孩子學習從部落的思維解決問題,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培養身體對自然的感知力、耐受力與調節的能力;培養觀察能力與敏銳度,覺察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對周遭動植物的影響;在共同照顧下,學習關懷他人,合作、互助與分享的能力;在土地上勞動過程中獲得滿足感與紮根的安全感,發展穩定的情緒產生;這些學習都是要建立孩子對土地的情感與友善環境的能力。
跟隨美園教保中心進行影像及文字紀錄1年多的Dora說,美園部落的教學強調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文化。以今年度的畢業宿營來看,由於本次宿營的落腳處,是畢業生Pakedrelrase(李家聿)在好茶部落的家,主題設定為mwaridane(魯凱語:拜訪) 。
6月3日下午,美園師生抵達Pakedrelrase(李家聿)的家屋,大家分工合作卸下車子上的行李及食物,並一一分類排好。踏進家屋前的石板前庭,每位孩子脫下鞋子並排列整齊,表示對主人家的禮貌與尊重。過一會兒,kaingu(魯凱語:祖母輩)、umu(祖父輩)出來迎接,老師們趕緊要孩子們排隊坐。依照魯凱傳統慣例,到某家拜訪,雙方見面時會『彼此回應。』孩子們、老師們先一一自我介紹,而kaingu、umu也熱情地介紹自己、家屋,同時也跟孩子說明環境、今天睡哪裡。彼此回應完後,拜訪的一方一定會準備waacede(魯凱語:伴手禮),這是注重『禮』的魯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表達對接待方的感謝。
Dora說,在教學中呈現魯凱族文化上的慣習,像是對長輩或晚輩的體貼、禮貌,以實踐與操作方式傳遞給孩子,內化成為一種文化習慣,在美園教保中心的教學內容中比比皆是。6月4日,當孩子們準備離開好茶部落時,以南島民族習慣的歌謠回應模式,為長輩們獻唱魯凱古調『lralresai』(收錄於本次畢業典禮音樂發表會CD中),內容是『我們有共同的根源,就像同一個父母所生;彼此相愛團結合作,身為魯凱族,不要忘記我們的部落。』作為回應老人家的愛護與道別。
馬秀辛接著說,爬白賓山這項學力檢測項目,是延續去年的幼兒成長禮。重點不在於攻頂,而是在過程中看見孩子們的能力。我們看到孩子們展現『何謂團隊』,互相『分享』、『照顧自己也照顧同伴』,這些都是面對未來挑戰非常重要而且珍貴的資產。當他們拿到部落學『力』證書時,上面會寫有『畢業成長禮─挑戰白賓山四百公尺』,這行字不只代表孩子們的任務達成,它背後所代表的精神、能力與意義,更是值得我們看見的。
馬秀辛說這次的畢業典禮還會進行『美園孩子唱的歌』音樂發表會,專輯收錄的歌曲共有13首,類型包括了魯凱族傳統或新創的童謠、教會聖歌,以及1首魯凱族的古調。對於遷村已有63年的美園部落來說,發行這張魯凱族語童謠CD,可以引導孩童,透過唱歌讓舌頭熟悉魯凱語的發音方式,進而轉化說出道地的魯凱語。專輯中的歌謠都是和部落的長輩一起蒐集的,族語詞彙的書寫方式,也是經過一再的確認校對才拍板定案。
今年3月屏東縣政府辦理南島論壇時,日本愛努語學者関根健司在美園教保中心小幼班歌謠教學示範時,聽到試聽帶上的歌謠,非常驚訝並給予高度的肯定,表示愛努語的復振也可以比照美園模式,先錄製歌謠CD再運用到教學現場上。6月30日晚上7時,歡迎您到美園部落祝福今年的10位畢業生,並欣賞美園孩子唱的歌謠。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