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加分制度真的「重要」嗎?

文字-A A +A

    原住民的求學過程中,時常因加分制度困擾著你,但其實那並非出自於自願的選擇,政府做了球拋給我們,如果換作是你,你會選擇接球或者不接球呢?

加分政策的文化脈絡

國民政府治台初期,政府便將「原住民教育」規劃在「邊疆教育」的範圍內,並類推適用「邊疆學生教育辦法」,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馬達拉.達努巴克理事表示:「政府當然採取一種同化制度,從山地生活平地化開始,他想像的就是原住民不夠文明所以需要治理他」。但政策是種補救性的措施,它無法針對原住民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在這個限制的架構中,我們不光是探討議題本身,還要能多面向思考資源分配是否均等。

對於族語認證的疑慮

行政院原民會依據教育部於 2006 年修訂頒布的「原住民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訂定了「原住民學生升學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要點」,以外加 2%名額取代內含方式。近年來,原住民學生的能力逐漸提升,產生排擠一般生的升學機會,使得學生家長感到不滿。

另外以語言能力認證作為原住民學生的加分依據,通過者加總分 35%反之則加 10%,以這樣的制度當作誘因考取證照。原先的想法是要增加族語的學習及傳承,但功利取向的動機或者離開了這個學習情境下又會忘記母語文化,都是這個制度存在的缺失。

有些考生認為考試題目太過簡單、題庫背一背就有分數,伊斯坦大.貝雅夫.正福議員表示:「要加深一些題目內容,例如閱讀測驗、翻譯、朗讀等,當然要能分級,較困難的題目可運用在大專生或考教師保障名額的族人,這樣一般社會對於原住民加分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反彈。」族語認證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能夠使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學習族語外,還能進一步的使原民青年了解文化延續的意義與價值。

                                                                                                                                                                    族語認證近年來考生有遞減趨勢,通過率也不高,101年更是停止辦理。(資料:原住民族委員會 圖表/謝馨予製)

 

                                                                                                                                                           圖為原住民和一班生的粗在學率,大專以下就學比率差不多,但大專以上的比率落差大。(資料:教育部統計處圖表/謝馨予製)

 

以國外政府作為台灣借鏡

「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民先進,就要看他們如何去對待社會的弱勢」高雄市茂林區多納國小謝進福主任說。他認為原住民雖然被視為一個群體,但其實一個族就是一個國家,也應當有自己的體制。

在 90 年代,紐西蘭政府開始著手毛利教育政策的規劃與執行,經歷了十年多的努力,成為成功復興少數民族文化的例子。紐西蘭的教育行政採分權制,可以將權力下放到各個學校,發展出當地特色的課程,政府也對毛利教育提出許多完善的規劃,每個政策都經完整評估與準備,也不斷的再改進,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能夠成功復興文化的原因之一。

然而,政府尊重毛利文化,給他們選擇權找到一個適用他們的教育,因應毛利人都市化,在一般學校也有設立毛利語課程,讓所有學生皆學習尊重文化,破除許多對毛利人的刻板印象。但紐西蘭和台灣存在相同的問題就是教師資源不足,學習教材很難統一需要花時間去克服,還有家長對於學校事務參與度低,這樣很難關懷孩子的需要。至於台灣,決策者應用尊重嚴肅的態度看待原住民文化,跳脫形式平等,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價值。

                                                 

                                                                       上圖為毛利教育成功的因素(圖表/謝馨予製)

 

加分政策是個假議題

近年來,因為許多原住民都市化,而出現質疑加分政策的聲浪,某私立高中的公民老師趙明指出:「憲法上保障的弱勢,是有原住民的,可是這幾年的原住民漸漸同化了,已經適應都市的生活,所以是不是他們仍是弱勢,值得考慮」。這個議題涉及了種族歧視的想法,我們總是在抱怨被給予資源的那一方,卻沒有思考他們為何被給予,社會上對於原住民認知仍舊不足。

加分政策這個球是政府拋的,在制定政策時沒有處理到種族歧視的議題,當時在台灣的資本主義推動下,明確的經濟優勢作為國族的劃分,當決策者在看這個原住民優惠時,達努巴克理事直言:「這也同時賦予原住民是劣等次之於漢人的一種種族歧視資源分配的想像,雖然這個政策現在看起來是種積極性的補救措施,有它不好的地方,也沒有太多的選擇,但這都不是原住民自願性的選擇」。

窄制性結構的挑戰

宰制性結構的挑戰未來我們應該討論傾向於加分政策的背景因素。達努巴克理事期盼的說:「我們應該要討論的是對這個加分制度不滿的人心中到底擔心的是什麼?通常不會是對於生活很滿意的人講這件事,希望種族歧視的意識型態能在台灣消抿歧視,也能夠尊重彼此不同的差異性」。

                                                                           

                                                      與台灣基層教育原住民協會馬達拉 達努巴克理事訪談過程(圖/謝馨予攝)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6.05.24

謝馨予

加入時間: 2016.05.24
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關心的議題

作者其他報導

尚無內容。

原住民加分制度真的「重要」嗎?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62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62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