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雜貨店風韻猶存 客製化服務左鄰右舍
【長榮大眾傳播學系/記者 高正浩、洪煒智台南採訪報導】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最足以形容雜貨店至今的成長史,早期在鄉村文化裡是提供生活所需品與娛樂工具的店鋪,時下已逐漸式微了,今日在台南縣大潭村落中依稀可以發現仍有兩間在持續經營。
在台灣的窮鄉僻壤中,可以看到連鎖的便利商店已經不再稀奇,大舉拓張營業版圖,最直接的衝擊就是漸漸凋零的雜貨店,順進商號的老闆林文賢表示:「生意場上的寫照就是現實。」還是得面臨這不爭事實。
因為店舖的位置設立,本來顧客就會產生就近性的選擇,便利商店的營業,理所當然瓜分了客源,不過仍然營業的雜貨舖,堅持服務的品質,秉持著熱情的招呼與真情的態度,來迎接每次上門的客人,林文賢如此說。
配合著地方的風土民情或神明節慶提供當時所需的貨品,因地方、時節制宜的經營模式,數十年如一日,夏天以冷飲為大宗,冬天則變成乾糧為主;大潭地方而言,端午、冬至就是補進包粽子與湯圓的食物原料。
雜貨店主要的上門捧場對象縮小成左鄰右舍和老主顧了,但是,仍舊堅持著人情味與客製化的貨源優勢來服務顧客,但最有別於便利商店的地方是價錢上的彈性,這也是雜貨店最驕傲的地方,合理的賺取微薄利潤,不會隨意哄抬物價。
近期國人擔心的食品健康問題,食物就以保存期限最為人注意,雜貨舖以不像早期風光時,大批囤貨的方式了,改以少量多次的進貨方案,達到食品安全與商家不賠本的原則。
雜貨店除了提供糧食外,家庭五金用品也可以在店面中佔有一角,些許愁容的林文賢感嘆說著:「以前家庭五金可不是一小部份而已,整排櫃子都是琳瑯滿目的五金。」而在學生族群方面,早期的文房四寶等文具銷售量仍是一筆收入來源,現在有在販賣文具的雜貨舖,已經很少見了。
時代的快速變遷,加上面對便利商店的挑戰,會不會繼續傳承下一代呢? 無奈的林文賢搖頭晃腦:「從我這裡開始,就從我手上結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