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裡的東南亞? 高雄鳳山新住民藝術聚落誕生
「眷村裡的東南亞-新住民聚落」於2月13日正式啟動,位於高雄鳳山的黃埔新村內,以族群和移民為主題的藝術計畫,將為高雄的藝術聚落帶來不同以往的風采。
黃埔新村是全台最早的眷村聚落,建造於日治晚期,至今已超過六十載歲月。由於建築群極為龐大且相當富有特殊性,因此被高雄市文化局列為文化景觀,高雄市文化局更進一步推出「以住代護、人才基地」的計畫,吸引包括劇場、纖維藝術、木工及動畫設計等藝術工作者進駐。
「眷村裡的東南亞-新住民聚落」是以住代護計畫中,承接最大坪數老屋的一個計畫,發起人黃亮瑜長期關注來自東南亞的移工與新住民,發覺現今居住在台灣,人數超過六十萬的東南亞移工和新住民,就是繼四百年前移入的漢人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外省族群後,為數最大的一波移民,雖然移居原因和時代背景大不相同,卻都是台灣移民歷史的重要里程。她認為,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和移工為數眾多,卻在媒體、社會和制度中失聲,值得更多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共同關注。
「眷村裡的東南亞」團隊由非政府組織工作者、資深護理師、劇場藝術、廣告行銷和科技業等領域的工作者組成,花費超過卅萬整修老舊眷舍,入住後將發展東南亞新住民的劇場工作坊和東南亞廚房;透過肢體來開展跨文化的人際關係;由新住民擔任講師,帶領喜愛東南亞文化和料理的各界民眾,透過食物來認識最道地的東南亞。開幕當天,透過有趣的活動讓參加的民眾認識東南亞國旗和料理,更有擬真的拍賣會,由布製職人Weimom捐贈設計品提供與會者認購,支持計畫初步營運。
房舍設計者林懷生和李旭申說:「希望透過開放式廚房的設計,讓新住民女性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廚房,不只為丈夫和公婆烹煮台灣食物,而是為自己烹調家鄉味,用自己喜愛的料理,讓更多人認識東南亞和這群堅忍的女性,讓她們利用這個空間,掌握自己的話語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