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思源機堡 一窺神風特攻隊的故事

2015/11/04 11:00
3,683次瀏覽 ・ 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劉馨宜、陳可熏/宜蘭市報導】隱身在麻竹林中的的思源機堡,可是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隱藏軍機的秘密基地。日本著名的「神風特攻隊」,當年就是從宜蘭飛越太平洋執行必死無疑的任務。現存的十四座機堡分散的宜蘭境內,曾經也淪為蟲蛇聚集地的思源機堡,卻因社區耆老記憶中用來欺敵的「竹製飛燕戰機」展開了重建和社區營造。
                            
毒瘤聚集地化為社區的驕傲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正值太平洋戰爭。日軍在宜蘭興建「南機場」以供神風特攻隊的軍機起降,並改建位於金六結的民用機場(俗稱北機場)作為軍用機場。同時,也在機場旁建築了許多堅固的「機堡」,作為藏匿軍機之所,以避免遭美軍攻擊造成損失。

太平洋戰爭時期,當時就讀「公學校」的社區老輩們,都曾經被徵召去做「竹飛機」,社區老輩阿河伯就是一個例子。「每次聯軍來襲,砲聲隆隆、硝煙四起......我們除了聽命自尋掩蔽外,還得拉長耳朵傾聽,只帶日軍一聲喝令,便燃起火把、精確的點燃竹飛機......」彷彿戰場就在眼前,阿河伯的童年離不開和飛燕戰機ㄧ般大小、扮演欺敵作用的竹飛機。

照片

思源社區老輩口中的竹飛機,外型和大小皆仿造神風特攻隊的飛燕戰機。

社區老輩口中的「竹飛機」,規模及尺寸皆仿造日軍神風特攻隊飛燕戰機。妙維肖的外觀擔綱「欺敵」重任,為的就是讓聯軍誤以為經過連環轟炸,成功消滅了「麻竹製」的飛燕戰機。

戰爭後的一甲子餘的歲月,分散在宜蘭境內五個社區的十四座機堡,由於軍用管轄地限制,多數機堡成為了芒草覆蓋、蟲蛇出沒的地方。社區耆老兒時製作欺敵竹飛機的故事,竟也塵封在一片麻竹林中。

「沒有辦法,也要想辦法。」思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燈和是在地的宜蘭囝仔,對於家鄉有深刻的情感,和居民多次開會討論後,一股腦兒投入了社區內兩座機堡的「重建」。回憶起二〇〇四年,一打開機堡大門時的情景,郭燈和雙手在空氣中比畫,「撲天而蓋的瘴氣、任何你能想到的動物出現在面前。」

二〇〇六年,思源社區參加「文建會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計畫」,在台大城鄉所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團隊及陳育貞老師的協助下,思源機堡的活化工程更向前邁了一步。福德廟下,思源社區的社區會議一如往常進行,不同的是年輕人帶來了更多長輩,居民因為過去歷史產生了共識。老輩們說起當年打造竹飛機、戰爭生活的艱困,年輕人依著老輩們的口述,製作一架又一架的飛機模型。

「竹飛機就放在機堡堡頂,面向宜蘭山嶺吧!」兒時的竹飛機記憶,成為機堡頂端上乘著回憶和夢想的工藝造景,也串連了社區居民的心。竹飛機的夢想,將大家帶到了塵封多年的機堡,居民們忍受跳蚤的「偷襲」,每周一次就地討論、共同研擬整頓對策。「一個沒有設計圖的設計」,郭燈和說,思源機堡的重建工作全靠無數次的就地討論、一磚一瓦全出自社區人的雙手。

總計四年的時間,在二〇〇七年三月,一座由思源社區居民共同整修的機堡正式完工!郭燈和回憶啟用儀式當天盛況,眾人以「麻竹」為剪綵,象徵四年多來苦樂參半的整修過程。全新落成的思源機堡內部以社區在二次大戰時的戰爭經驗,和社區營造參與過程為主題,打造「思源機堡故事館」;機堡外部則圍繞著一大片麻竹林,結合休閒觀光及周邊農園生產的使用,輔以機堡文化巡禮、小朋友畫機堡、耆老說故事等多元活動,達到歷史空間保存與活化的加乘效果。

照片

思源社區營造基地──思源機堡外觀。

照片

思源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羅輝忠講述居民整修機堡及打造竹飛機的歷程。

宜蘭河畔沙質土 孕育鮮美麻竹筍

日軍當年用來欺敵的「竹製」飛燕戰機,製作原料都來自當地盛產的「麻竹」。提到麻竹,就不能不提宜蘭「脆如梨」的麻竹筍!目前宜蘭麻竹筍種植地約有三十公頃,一公頃可生產高達六萬斤的麻竹筍,產量相當龐大。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羅輝忠表示,宜蘭最大的麻竹筍生產地就屬宜蘭河畔兩側的沙地,河床地上得天獨厚的「砂質壤土」特別適合種麻竹筍,「我們這的麻竹筍口感像梨子一樣脆!」

麻竹筍的產季在每年的三月到八月。每年暑假,就是思源社區最熱鬧的時候,結合社區歷史和在地農產,由宜蘭文化發展協會主辦的「麻竹筍文化節」熱鬧登場。麻竹筍全餐料理、「竹筍杯」擲筊大賽、DIY竹藝品製作、採筍體驗、機堡闖關樂等多樣化活動,全都是社區媽媽和居民一同討論、精心準備的。

雙眼炯炯有神、眼裡滿是驕傲的郭燈和身兼思源社區發展協會和宜蘭市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是在地的宜蘭囝仔。談起舉辦十年的麻竹筍文化節,郭燈和說,以前的筍農非常辛苦,由於缺乏規劃又沒有產銷班,「農民各自為政啦!做得零零落落,價錢一旦不穩定、收入也跟著影響。」

「剛開始辦的時候,社區居民不認同呀!他們覺得竹筍是很便宜的東西,何必要辦活動。」郭燈和臉上帶著一絲苦笑,娓娓道出十年來的奮鬥過程,「起步很難啦......二十桌的全筍料理都坐不滿,社區居民沒興趣。」十年,一步一腳印的踏實經營、逐漸累積口碑,如今每逢麻竹筍文化節八十桌還不夠坐,更有許多外縣市慕名而來的遊客,就是為了一嚐在地有機的「全筍大餐」。

思源金字招牌 社區關懷據點送餐

「見笑、沒面子,你家沒有東西吃喔!」郭燈和說,社區共同建構了歷史記憶的機堡、在地金字招牌麻竹筍,永續發展成為社區營造的下一個課題。二〇〇六年,思源社區初成立社區關懷聚點,推行家庭訪問、平日中午送餐服務時,社區老人很反彈,「志工甚至比老人還要多。」

「優等」和「特優」兩張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獎狀掛在牆上,代表著思源社區近十年來努力的成果。思源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監事牛美雲說,無法避免的人口外流導致獨居老人數日益增加,「我們社區給的是生活品質!每周一到五上午都有歌唱、團康、日語班,中午還有送餐服務,讓老人的生活不只是在家看電視、打盹。」

照片

常務監事何榮華、牛美雲夫婦齊心投入社區營造,努力付出迎來豐碩成果。

社區目前常規志工人數約有四十位,包括機堡導覽和送餐志工,不只平日中午的常規送餐,還有兩組人馬定期家庭訪視、電話問安。「女兒要找我,都得打電話到活動中心!」社區居民張錦祥每天準時到社區活動中心報到,迄今已十一年,他感激的說,思源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照顧我就像侍奉自己的爸爸一樣。」

照片

社區關懷據點無微不至的照顧,讓社區長輩張錦祥笑開懷。

 

延伸閱讀

青田七六  古跡譜出新生命

鹿港囝仔  找回人與在地連結

金岳尋根之旅  找回部落的記憶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