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大稻埕史蹟歌謠遊學導覽之一

2015/05/21 16:57
3,357次瀏覽 ・ 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山水人文學會策劃辦理的台灣新文化運動 -大稻埕史蹟遊學導覽在今(2015)年每月第三週的週六舉行,由山水學會執行長吳智慶老師導覽講解。

照片
照片

一、大稻埕的發展過程

大稻埕最早是平埔族原住民部落,在清咸豐年間(1853年)發生漳州、泉州移民間集體械鬥事件,泉州同安人打輸了被迫奔逃到大稻埕,當時艋舺是台北地區最主要的貨物集散中心,而大稻埕仍是一片荒蕪。這些同安移民為了生存開始接納洋人,而當時的洋人依據天津條約要求清政府開放三個通商口岸即打狗(高雄)、安平、淡水。淡水港口開通後,洋人引進茶葉,鼓勵農民種茶,交由英商精製茶葉外銷,源源不絕的外匯收入造就了大稻埕成為了當時全台最大的商業中心,而艋舺則漸趨沒落。到清光緒年間沈葆楨巡台,發現這麼繁榮的商業中心怎麼只是一個鄉?而報請政府將台北設立為台北府,與當時的台南府平起平坐。

二、靜修女中

台灣早在400年前就有西方教會進來,南部有荷蘭,北部有西班牙。洋人佔領台灣後從事貿易、傳教工作,當初很多原住民都歸依,直到鄭成功趕走洋人才稍減退。到了一百多年前,又透過鴨片戰爭洋人力量又漸增起來,在日治期間(民國初年)由天主教道明會西班牙神父在當時蓬萊町(即靜修女中現址)創立這所高等女校,提供日人及家庭經濟較優裕之台灣人就讀。這西班牙式建築雖已經改建,但頂層仍保持著原有的樣貌。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十年,靜修女中提供給蔣渭水在學校裡舉辦台灣民眾黨成立大會,創辦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報,鼓吹台灣文化,被視為日治時期最重要的反殖民運動。

照片

 

照片

三、波麗路餐廳

波麗路餐廳是台灣最早期西餐廳,成立於民國23年,餐廳名取自於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BOLERO圓舞曲。就因為創辦人對於音樂以及美食的愛好,當初標榜的是有一架法國鋼琴以及使用銀製的餐具,因此在這裡用餐能顯示出尊貴的身分與地位,滿足人的虛榮心,因此也在大稻埕打下響亮名號。現在再到這個西餐廳則較多的是為了一份懷舊。

照片

四、蔣渭水與大安醫院

蔣渭水先生是台灣民主、社會與文化運動的先驅,生於宜蘭,1910年就讀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在1916年於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二段)開設大安醫院,結交天下豪傑。1921年創立台灣文化協會,參與台灣民報工作,在殖民政府統治下,從事民眾啟蒙運動,追求民族解放,1927年成立台灣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大安醫院早已成義美食品公司本店,店面內一角現在還陳列有蔣渭水與台灣民報的活動照片。這裡是當時社會運動者的大眾食堂及招待所,不僅台灣文化協會發韌於此,也是日治時代民族運動大本營。為表彰蔣渭水先生對台灣民主及社會的貢獻,馬總統在民國九十五年於台北市長任內將大稻埕錦西街公園改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樹立銅像建碑紀念。

照片

 

照片

五、李臨秋故居

位在西寧北路巷弄裡的李臨秋故居是一棟二層樓的木造房屋,原為李臨秋親戚陳天來所有。李家原住雙連,後因為人作保出問題而致房屋被拍賣,不得已搬到現址直至過世。

少年時的李臨秋曾在目前的建國啤酒廠當工友,1924年到永樂町的永樂座工作,由茶房當到經理,並開始接觸電影,為電影宣傳歌曲作詞。1933年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望春風,後來又有四季紅,到228事件後,感慨社會的創傷而作了補破網。在戰後興起了拍台語片與歌劇片電影熱潮,李臨秋也籌資投入拍片,但卻賠錢收場,只能賣掉住屋一樓賞債,搬上二樓居住。晚年鬱鬱寡歡,時常一人坐在屋下發呆,1979年病逝於此。

李臨秋么兒李修鑑曾試著要發揮他父親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但一直沒受到應有重視。直到參加吳智慶老師的課程認識吳老師,吳老師連絡當時台北市文化局228紀念館館長謝英從先生來關心此事,李永萍副市長也在這裡辦了追思會,掛上一塊李臨修故居的木匾。2009年李臨秋百歲冥誕,文化局選在李臨秋生前活動的大稻埕公園,設置創作生活雕像,打造市內首座歌謠公園。每天早上9時到下午6時,每個整點,雕像區就會自動播放15分鐘的李臨秋歌謠,成為市內首座歌謠公園。

照片

 

照片

有興趣了解大稻埕文化史蹟者,可洽山水人文學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