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公民新聞與信任
英國的Public Media Alliance(大英國協公共廣播聯盟)(以前名稱是的 the Commonwealt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該組織的CEO(Sally Ann-Wilson)一直都很關心台灣的公民新聞發展,(2015/2)在復興空難之後,特別來信詢問PeoPo的近況,並發表了標題為 "Citizen journalism and trust in Taiwan" 的專題報導,以下為原始連結及中文譯本給大家參考。
該專題的原始出處: http://publicmediaalliance.org/custom-home-block/citizen-journalism-taiwan/
台灣的公民新聞與信任(Citizen journalism and trust in Taiwan)
(許多空拍機出現在復興航空空難現場/公民記者CTYen拍攝)
2015年2月初,台北市一位駕駛的行車記錄器,拍下一架飛機失事墜河前,低空擦過高速公路的驚險畫面,這段影片中定格的照片迅速傳開。行車記錄器在台灣與某些國家十分常見,可能是因為一般市民希望在開車奔波時,能有相關的交通記錄。
被瘋狂轉載的飛機失事照片,也突顯出「使用者原創內容」(UGC)的效果。幾乎「每個人」都常帶著功能強大的攝影機,攝影機也可以裝在自行車專用安全帽上,還有行車記錄器、空拍機等,這些裝置就像隨手可得的玩具。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身上「戴著」鏡頭,持續記錄一切。
然而,「使用者原創內容」普及化,是否會促進人們投身公共媒體,並產生信任感呢?並不盡然。對新手來說-「使用者原創內容」並非公民新聞。提供一段原始影片、照片或聲音檔給媒體,往往只是單向的交易。但公民新聞卻意味著公共大眾要扮演更加主動參與的角色,包括:創作內容、梳理來龍去脈並實事求證。那必須經過培力。而這點正是台灣公共電視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出眾之處。
賦權/培力(empowerment)的必要性
PeoPo公民新聞平台在2007年正式上線,到現在有超過8,000位公民記者註冊,並同意遵守公民記者自律公約。成為公民記者之後,上傳公民新聞不需經過審查。公民記者可透過參加工作坊、或收看PeoPo平台提供的許多線上教學影片,藉此增進報導技巧。
台灣公共電視催生了這個計劃,並且經營平台,希望藉此提高公民社會大眾的發聲的影響力,並促進對於國內媒體的信任感。正如PeoPo公民新聞平台召集人余至理所言:「與商業媒體不同,強化公民的傳播權與公民培力是公共電視台的責任與義務。我們非常榮幸能夠在台灣落實這個使命。」
公共電視每日播出五分鐘的《PeoPo公民新聞報》,週末期間至少播出四則報導,平日晚間約兩則。有些公民新聞也被台灣主流媒體引用作為報導題材,例如航空公司退休機師、公民記者「周老爹」的報導。
周老爹採訪同為機師的同事王丰,述說他在兩年內花費上百萬積蓄拯救流浪狗的故事。這篇報導特別關注撲殺流浪狗的國家政策,質疑政策耗費的公帑與倫理問題。這則報導也被台灣商業媒體「蘋果日報」及其電視頻道引用,成為主流媒體報導內容。
變動,是科技與網路世界的常規——PeoPo公民新聞平台成立八年至今,也不斷與時俱進。余至理認為,社群媒體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也抑制了PeoPo的成長,因為使用者可以選擇其他更多樣化的平台,來發表他們的報導。「不過,我們也必須經常向使用者解釋,社群媒體與PeoPo公民新聞平台,兩者完全不同的差別在哪裡。」
導向PeoPo新聞平台的推薦連結流量,現已有高達40%是來自社群網站
打不過社群媒體,就加入他們。PeoPo公民新聞平台重新改版,以便整合社群媒體的分享與評論,例如Facebook以及Line(亞洲最普及的手機傳訊應用程式之一)按讚的功能。導向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推薦連結流量,現已有高達40%是來自社群網站。PeoPo平台網頁也適用手機收看,因為已有半數以上的使用者,是用手機連上PeoPo。
台灣PeoPo公民新聞計畫的成功,重要的因素可能是PeoPo公民記者產生出的另一種「社群公民意識」。PeoPo定期舉辦公民記者實體聚會與活動,讓公民記者與非營利組織交流,並報導在地議題。此外,公民記者也經常有機會在工作坊中加強各種能力,例如影音新聞製作技巧。
那麼,其他國家公共廣電機構是否也會對於此種模式感興趣呢?余至理回答:「如果任何媒體的公民新聞計畫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從公民記者手中取得新聞資料畫面作為新聞素材,那結果會令這些媒體大失所望。」他強調,真正的關鍵在於:建立平台以及潛在公民新聞記者之間的信任感。而這需要媒體機構人力、物力資源的長期投入。「你必須持之以恆、不斷培力與陪伴公民記者,包括如何操作網路介面,如何採訪新聞、編輯影片••••••,一步一步,從頭到尾。」
公民新聞的路,也許漫長,但卻是公民參與媒體的正確方向。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