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感恩便當_中港國小友善環境社

2015/01/26 15:56
3,19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2015.1.25

照片

照片

「感謝天 感謝地 感謝鱟靴與飯笠 感謝阿母和老爸。」家庭餐桌,一張連結家人情感的網,不僅是給予家人溫飽,它代表的是家庭共同的記憶,曾經走過的往事,無法言喻的情感。
 
 
小小社大問友善環境社的小朋友要不要加入社團聯合的「聖誕禮物交換活動」,我很高興學生坦率表達想法,曾宜柔說:「我手上已經有五份這樣的活動?!這個老師、那個班級都要……」於是全班表決通過不參加活動。
我想回歸聖誕傳統的感恩精神,提議大家做「感恩便當」,便當型式不拘,可以是盒子、信封和瓶子,裡頭放著寫給父母、農夫的感恩信,因為點子新穎,馬上引發小朋友討論和躍躍欲試。
隔週,全班一起分享觀摩大家做的各式「感恩便當」,竟然有人只做盒子、有的只寫信,因為我刻意不寫黑板,作業都是在活動進行中用「說」的,這時我發現孩子傾聽專注能力也需要加強,讓我發想出未來上課增加一段五分鐘左右聽寫。
楊禮安說家裡餐桌幸福時光是可以一起聊天,和弟弟桶刀(說一些無法在外人面前說的話)。徐琬婷寫「謝謝爸媽多年的辛苦,給我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平時父母會鼓勵她寫卡片給祖父母,王泳傑則是以「謝謝爸媽讓我住,給我吃喝」得到全班票選第一名,我個人喜歡簡宏亦寫的「天氣變冷,爸媽注意要保暖」,但是我沒有告訴學生。

 

照片

張婉庭則說交不出來,我想是不是又一次遲交作業,後來我問她:「搶救農地連署妳是第一個交,為什麼這次交不出來呢?」她說:「我不會表達感覺。」而郭子進畫出全家吃涮涮鍋的想像圖,一個字也沒有,他說:「我爸在國外工作,我媽工作到十一點才回來,最近都在阿嬤家吃飯。」劉承佑則畫沒有表情的三個人同桌吃飯,經過詢問引導,他才說:「每天晚上,我都可以與父母好好吃飯,這讓我覺得很ㄅㄧㄤˋ。」我暗自反省沒有考量到部份孩子沒有很多機會學習表達感覺。
我想讓孩子們瞭解父母不是「照顧食衣住行的提款機」,「提款機」這句話我沒說出來,而是透過分享《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這本書,讓孩子們從心體會父母對他們深切的關愛。身患乳癌的安武千惠媽媽,教阿花做飯、拿菜刀,做家務,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事物, 學習則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健康,自食其力, 無論做什麼,都能活下去。千惠過逝後, 有時候爸爸晚回家,五歲的阿花還會給爸爸做晚飯。阿花寫給在天堂的媽媽:「 媽媽,有件事我想告訴你——所有的便當我都會自己做了! 不說別人的壞話,不忘記微笑,這些都是媽媽教我的。雖然我也會覺得好難啊, 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阿花已經不哭了。」
我還告訴孩子們,爸媽是阿公阿嬤生的,所以也要感恩阿公阿嬤,大家討論出來可以幫阿公阿嬤掃地、拿東西、按摩、端菜、擺碗筷,或打電話給沒有住在一起的阿公阿嬤,聊聊天。
接連幾週,我讓孩子們記錄「讚美/感恩父母」、「幫阿嬤阿公做事」,繼續「感恩便當」加菜。其間有一位女同學說:「我不要讚美媽媽,昨天我被媽媽打,考試八十九分、沒有達到九十分,而且我和她爭論畢業照要穿那一件衣服,是我的畢業典禮耶!」我聽了很心疼,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回家後請教兩個孩子已經成人的夫婦,媽媽嘆道:「以前我就是那樣的媽媽,雖然一心為孩子好,但聽不進孩子的想法。」爸爸說:「只要有人或老師肯傾聽孩子的想法,她就覺得被安慰。」
  

照片

照片

照片

賴儀萱則寫:「之前爸爸因為工作,無法跟我們一起吃飯,我跟媽媽說很想跟爸爸坐下來一起吃飯,所以媽媽就和爸爸一起討論,爸爸也同意,我很開心每星期六、日爸爸坐下來和我們一起吃飯。」原本不會表達情感的張婉庭則寫:「爸媽為我的生活拼命賺錢,為我的功課煩惱,為我的學費省吃儉用。」楊禮安則稱讚:「媽媽的性子很好,可以容忍她和哥哥的脾氣,爸爸起得早,很厲害。」

照片

照片

照片

我告訴孩子們「感恩便當」持續做,到農曆過年發壓歲錢時拿出來給爸媽,徐琬婷提出更溫馨、好玩的點子--「感恩便當幸運抽」,她要寫給家裡每一個人,過年時每個人輪流抽感恩便當裡的幸福感言,抽到自己的人可以拿到禮物,每次都準時交作業的她在期末告訴我:「我去年參加安親班,今年升到五年級也有參加安親班,這學期我是班上全部科目進步成績加總第一名!」社團活動也能幫助孩子多元學科進步,讓我非常開心又欣慰。

後記:
1.義方國小賴建安老師說:「孩子們參與下田種水稻,孩子們說很有趣,是食農教育「情意」部份的第一層次,提升到第二層次則是孩子們開始會說農夫很辛苦。」我希望更進一層,孩子們能幫助、感恩爸媽、農夫、他人和土地,還有另一層是知道這件事很重要,所以辛苦也願意做,在辛苦中不斷尋找到樂趣的過程。王泳傑說:「我學會煮飯,第一次體會到為別人準備,看到別人吃光光的那種快樂。」從一般孩子玩遊戲的開心,提升到幫助別人產生喜樂的心,由大腦杏仁核轉到前額葉。
 

2.學生的阿嬤和另一位媽媽告訴我,老師寫連絡簿都有教孩子回家幫忙,孩子在家有時虛應故事,在學校比較願意做,我分享兩個案例給他們:老一輩父母對教養的堅持,例如福華飯店創辦人廖欽福先生小時候曾問「為何收割搬運稻穀的工人可以吃白飯?而家裡僅能吃稀飯。」不僅母親罵他不懂事,連父親也一起罵個半死,他到長大以後,才懂得什麼叫「人饑己饑」的道理。農友公司創辦人陳文郁先生因玩彈珠忘記餵牛工作,被爸爸打到腳痛一個月無法上學。雖然現代不打孩子,但仍要想方法堅持教養。
 

3.有一次,一歲多的小姪子把菜餚打翻在地面,疼孫子的阿公說:「亂丟!」,我則親自示範,教小姪子魚骨頭也要一一撿起來,接著拿抹布擦地板,我洗抹布之後,再讓他把抹布掛好,告訴他以後要小心,才算把整件事處理完。後來,有一次他尿在地板上,我叫他拿抹布擦,他很快就拿兩條來,用自己的小腳抹地板,弟妹捨不得孩子做,以「手已經洗乾淨」為由,將他抱走,小姪子沒做完生氣地哭起來,接著由弟妹自己清理……孩子其實很喜歡做家務這類解決問題的樂趣,學生的阿嬤告訴我越小越好教。
 

4.一位醫學生問台大婦產科謝豐舟教授:「住院醫師在學習過程,為什麼謝P在病例討論會時,對住院醫師這麼嚴厲?」謝豐舟教授說:「醫師犯錯,記過、罰錢都沒有用,最有效是『當面指正』,其它在旁的醫師也都得到教育,當然他也成為愛罵人的『黑牌』,甚至有些學生不領情、過河拆橋。」他認為,近年教育似乎講究「愛」、「鼓勵」,不過做為醫師,關係人的生命,因此他不能老是說:「小朋友,你好聰明」、「小朋友,你好棒」,醫學教育雖不像軍事教育,軍紀如山,但是要給學生「思想上自由開放,行為要遵守紀律」。

5.我發現孩子多是購買卡片或色紙製作,還不習慣運用身邊的資源,所以又教他們用月曆紙漂亮的圖片折書三種不同信封。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