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改成綠建築 努力保留原架構
【記者傅韻芳、江育綺/花蓮市報導】在台北工作的夫妻,建築師楊炳國和設計師高玉玲到花蓮旅遊時,意外看到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日式木屋要被拍賣,「能擁有 一棟自己的透天厝,簡直是每位建築師的夢想!」因為這樣的願望,楊炳國、高玉玲決定買下房子,將年老失修的房子重新整理,也就是現今的新港七七villa 民宿。
高玉玲所指的木門,是回收老房子尚未損壞的檜木地板所做成的
修建老屋 保留原汁原味
二O一O年買下房子,花了兩年的時間將老屋翻修改建。由於楊炳國、高玉玲很早就接觸到綠建築的概念,也知道綠建築是未來的趨勢,所以選擇將老屋修建成綠建築,而非拆除重建一棟新穎的大樓。
屋子的格局都照舊,只是東西的新與舊而已
高玉玲表示,現在屋子看到的裝潢,其實和原貌相差不了多少,格局都照舊,只是東西的新與舊而已。「因為我們想要保留屋子本身的原汁原味,所以能不變的就盡量不變,還能用的我們都盡可能保留。」
為了保有屋子本身的原狀,楊炳國和高玉玲花了許多心思在改造上,比方說,他們將原有老房子尚未損壞的檜木地板,回收再利用做為入口大門;放置在玻璃穿外的防颱木板,保留好的部分改成儲藏室的門;房間的窗戶亦保留原有的形式,只是加了隔音木窗。
修建過程 不傷害原有植物
為了不傷害原有的龍眼樹,將長方形的牆鋸了一個洞
除此之外,原本可以蓋一道整面完整的長方形牆、以及更大的游泳池,但楊炳國和高玉玲為了友善環境,以不傷害原有的龍眼樹、巴吉魯的根為原則,特地將長方形的牆鋸了一個讓龍眼樹可以照原有樣貌生長的洞,並且縮小游泳池大小以免傷害巴吉魯的根。
高玉玲說:「看那些樹的木紋,可以知道它可能都比這棟七十歲的房子還老了,怎麼可能忍心傷害它們!」建築師與設計師對自然抱持著敬意,盡可能將老屋的傷害降至最低做改變,也因為這種友善環境的理念,讓他們在翻修老屋時花費了比「拆掉老房重蓋一棟水泥屋」更多的時間、金錢。
屋內裝潢,充滿綠建築巧思
高玉玲笑著說:「至今我仍不敢去算花掉了多少,因為算了心會淌血!」因為除了努力保存舊有的東西,在民宿中所看到的器具設備,也都呼應綠建築的巧思,如水電方面架設太陽能板、雨水回收桶,購買比一般燈具貴五六倍的LED燈、使用變頻冷氣。
楊秉國、高玉玲在屋外廣種植栽草,用來調節溫度,減少冷氣使用
原本空蕩的老宅,現在綠意盎然、種滿了綠色植物,這也是設計師的巧思,高玉玲說,因為植栽草多可以降低溫度,「溫度沒那麼熱,就可以減少冷氣使用量。」雖 然花了許多金錢在購買對環境友善的器具高玉玲仍覺得值得,他說:「使用綠能就是前面辛苦,後面容易,而且大自然能夠回饋給你的遠超過想像,像是太陽能板、 雨水回收桶就是最好的例子。」
材料難找 人才流失
在建造過程中,楊炳國和高玉玲也被自己對綠建築的堅持壓得喘不過氣,因為花費相當大、時間又久,兩個人常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完成。」楊炳國說, 直接蓋一棟平房大概半年就可以完成,「但改建老屋卻花了我們兩年!」除了建造過程花費大,完工後的照顧也是一大工程,因為每年都需要使用水性漆保養木頭。
除了花費、工時,最令楊炳國、高玉玲頭痛的就是建材取得、人力資源不足。在建造過程,他們必須不斷去找綠建材以及和老屋原本形式相似的裝修物品。高玉玲 說,因為東部對於綠建築的概念並不普及,所以很多建材都必需從北部訂購,或是親自到工廠、公司挑選,尤其是漆類、五金類,在網路找尋很久跑遍很多商家才找 到。「但建材至少還能找,要找人,真的很難!」
在裝修的兩年,楊炳國、高玉玲深刻體會到東部人才的流失嚴重,老一輩的木工更是難以尋得,所以他們必須四處向建築師朋友打聽、請認識的木工介紹,以找尋適 合的人才。高玉玲感嘆的表示:「很多工法早已斷層其實相當可惜,所以不但是要找人,還要找經驗豐富的人,根本難上加難。」最後終於找到老一代的師傅唐万 復、鄭萬養、羅春枝,唐万復和鄭萬養施工過許多廟宇、木屋,羅春枝則有文建會核發的施工證書,參與花蓮文創園區、歷史建築物的建造。
盼老屋自給自足 改為民宿經營
花了兩年,老屋終於在二O一二年完工,原本想要當成私人住宅,但楊炳國、高玉玲兩夫妻認為應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綠建築、讓改建的老木屋有能力自給自足,而把房子改成民宿,透過民宿給予入住的旅客機會教育,尤其希望小孩對綠建築有進一步的認識,也把收入做為每年的保養費用。
現今,最令兩位建築師、設計師感動的是,除了獲得綠建築標章證書、綠建築榮譽奬,他們發現附近原本被廢棄的日式木頭舊宅,有了和「自家門前設計的一模一樣 的木頭房門,裡面也開始住了人。」讓更多的舊宅被重複利用是楊炳國、高玉玲從未想過的,他們也希望這樣環保的概念可以感染周遭的人,並把這種觀念一直傳承 下去。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