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石劇團」台灣歷史故事深植社區
【記者賴佩璇、夏亞凡/台中市報導】台灣在地劇團豐富度十足,位於台中市美術園區附近的「頑石劇團」,是台中當地第一個成立的現代劇團,創作題材為台灣社會的歷史和環境,表演類型包括舞台劇、兒童劇、社區劇場以及環境劇場。二〇一一年演出的《燃燒的女人》,是改編自台灣文學家龍瑛宗的同名短篇小說,劇情描述日治時期台灣男子杜南遠與日本牙醫晴子相戀卻未能結合的哀傷。
圖為一〇三年台中兒藝節時,團員們熱力演出的畫面。 (相片提供:頑石劇團) |
以頑石之姿 對抗挑戰
頑石劇團於一九九四年成立,當時台中縣大肚山在「理想國社區再造中心」的規劃之下,想讓藝術的種子深植社區而成立「大肚山劇場推廣協會」,擔任協會委員會長的郎亞玲組成「頑石劇團」。創團之作為《杜子春的桃花源》,改編自唐傳奇中杜子春的故事。一九九九年與省政府文化處合作「大家來寫村史」計畫,演出以平埔族拓墾為背景的《大肚山傳奇》。現於台中地區的大肚山,名稱源自於巴布薩、巴布拉、巴則海、道卡斯、洪雅等平埔族所建立的大肚王國,其為台灣歷史上所紀錄的第一個政權,有研究人員推論為類似部落聯盟的組織。
郎亞玲表示,頑石劇團的前身為「觀點劇坊」,原據點位於東海大學附近,是以社區劇場的形式為發展方向,「社區劇場是希望能夠挖掘在地素材作為創作原料,十分重視戲劇的原創性」,希望能藉由戲劇反映台灣生活中的不同面向,透過舞台劇等模式讓年輕人了解文化。郎亞玲說,命名是自許以「頑石」姿態,不斷給予全新挑戰。
談到頑石劇團的特色,畢業於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的團員吳宛錚表示,頑石劇團擅長將在地概念推向國際化,且擁有各種經營面向,如經營藝術空間和耕耘兒童戲劇。團員劉小菲為郎亞玲之女,自幼跟隨著劇團成長,大學就讀台南大學戲劇系。劉小菲說,從小參與劇團,深刻感受到劇團與人互動密切,在藝術家創作之餘讓社區居民表達出自身的故事,是劇團中蠻特別之處。
以台灣歷史為創作主題
頑石劇團所創作的故事背後蘊藏深厚土地情感,早期於一九九五年《悲情火車站》是為了聲援反對台中火車站拆除破壞的一齣行動劇;一九九六年《王功人王功戲-秀才招親》是受彰化縣文化中心委託製作,講述彰化縣芳苑鄉王功的自然及歷史。王功是一小漁村,村民與寺廟關係密不可分,原名「王宮」即為池王爺宮廟。王功居民的生活與魚港息息相關,其中最著名的是養蚵文化。而近年來舉行的「王功漁火節」,將美食與觀光做結合,其命名緣由為傍晚行駛的漁船,所揚起的燈火如繁星點綴於海面上。
郎亞玲表示,台灣的歷史在過去較為陌生,年輕人對於本土的重要人物和城鎮所發生的事情不太清楚,如果只是單讀歷史的話,較難感受到故事本身的時代感以及曾經對生活文化的影響。「舞台劇是一個媒介,讓大家發揮想像力回到當年的時空,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二〇〇四年創作的《鄧雨賢-返鄉路》,鄧雨賢於日治時期曾經創作知名歌曲《雨夜花》、《望春風》等,畢生創作約莫五十幾首歌曲。此齣舞台劇結合出生於新竹北埔鄉的台灣四〇、五〇年代攝影大師鄧南光的作品,劇情講述桃園平鎮的客語作曲家鄧雨賢一生的創作歷程。
與各地社區劇場的合作
頑石劇場在教育推廣方面也有諸多著墨,扶持成立「清水劇團」、「竹心劇場」、「FM婦女劇團」、「大里青少年劇團」、「童心兒童劇團」等。郎亞玲說,開發一些地區是因為機緣。清水是以音樂為背景的一個鄉鎮,當初認為當地藝文風氣旺盛,可 藉由當地風氣之盛來推廣劇場。在二〇〇〇年清水劇團的創團之作《清水有個廖添丁》,希望能夠借重在地知名人物帶出小鎮不同風貌。
二〇〇五年時劇團受文化局委託,在桃園縣大溪鎮「公會堂暨蔣公行館」設立「大溪藝文之家」,開始藝文空間的經營模式。郎亞玲表示,希望可以讓大溪在地產業,如木刻、神桌、豆干等可以受到注視。二〇〇六年演出的《大溪故事劇場(1)-豆干傳奇》和《(2)夢斷大嵙崁》,即以大溪為背景訴說豆干產業的發展歷史。
而大溪在國民政府時期為蔣公行館的所在地之一,劇團搭配歷史情境於二〇〇六年時用環境劇場手法以大溪藝文之家為場景來演出《蔣宋情史》;二〇〇六年時演出《日落西安張學良》。近年來則多規劃於兒童劇的推廣,像是《烏拉拉的水晶球》和《黑貓傳奇》等。
訪談過程中頑石劇團的核心人物流露出自然而溫暖的微笑。圖片左起分別為劉小菲、郎亞玲、吳宛錚。 |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