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馬太鞍溼地 尋找建設與保育的平衡點
【記者李姵蓁/採訪報導】夏天荷影搖曳,可賞螢、騎自行車的美麗溼地,是許多人對馬太鞍的第一印象。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片豐饒的濕地正面臨地方人士與公部門建物營造的衝突:水泥化的溪岸、阻水的橡皮壩等建設,對溼地而言真的恰當嗎?。
濕地的傷痕
芙登溪的水泥化,影響溼地涵養水分功能。(李姵蓁/攝影)
登上欣綠農園的景觀台,便可眺望馬錫山環抱的馬太鞍濕地,木棧道錯落在田野與溼地,微風吹拂便能聞到野薑花的香氣。觀景台緊臨滋養馬太鞍濕地的芙登溪,但仔細一看,便可發現溪岸全砌上了水泥護坡。
一九七○年代,光復鄉公所申請經費將芙登溪沿岸水泥化,使水無法在溪流與土地間互通,發揮濕地涵養水分的功效,導致淹水的災情加重。而為了不讓溼地的水排出過快,又在芙登溪下游設置橡皮壩攔水,造成下游污水回淹。現任鄉長黃榮成最後決定撤除橡皮壩,但不當建設所花費的公帑已無法追回。
光復鄉公所農業暨觀光課課長李傳欽表示,目前鄉公所計畫拆除芙登溪水泥護岸,並改採生態工法建設。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解說員吳永斌談到,馬太鞍濕地是敏感環境,溪水氾濫其實可以促進濕地土壤肥沃度。
過去各公部門已在濕地投入過多硬體工程,溪流整治反而造成不良後遺症,部分步道光建設卻疏於管理,埋沒於荒煙蔓草之中。吳永斌認為,「最好的建設是不要建設」,現在溼地需要的是將原有的硬工程柔化、綠化,並在規劃的腳踏車道兩側造林,營造對當地物種友善的環境。
水柳葉子變成金綠色時,春天就擋不住了
木棧道兩側種植的水柳,年年為馬太鞍捎來春的訊息。(李姵蓁/攝影)
馬太鞍有為數眾多的木棧道,但吳永斌帶領你行走的這條,卻特別不一樣。這條棧道沒有特別突出的標示,但兩側遍植的水柳樹卻能讓人一眼認出,唯它能在秋老虎發威的時節提供遊客涼爽遮蔭。
腳下的水塘有輪傘沙草、台灣萍蓬草等各式水生植物,色彩斑斕的蜻蜓處處飛舞。棧道盡頭還有一處人工挖鑿的湧泉,雖非當地阿美族富有汲水敬老文化意義的湧泉「satack」,但其清澈冷冽的水質,同樣能讓過客體驗「透心涼」的暢快。
這條木棧道周邊所種植的植物,皆由吳永斌及部分居民共同規劃打造,他指著水柳樹自然開裂的樹皮說,這就是適合昆蟲躲藏的地方;加上九芎等原生植物護坡,亦能提供公部門未來綠美化的參考。公部門四處搭設橫跨溼地的棧道,其實已對濕地造成傷害。將現有棧道加以綠化,營造符合原本生態的濕地環境,都是當務之急。
掩埋在蔓草中的步道,缺乏相關單位管理。(李姵蓁/攝影)
他低頭從水中撈起一節「白花水龍」,說這種原生植物在水塘中快速開疆闢土,還需要定期控制數量。吳永斌笑著說,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像這樣以最少經費達到最大效果。這片荒地點出濕地原本的樣子,其中的物種符合在地性、實用性,日後更可收教育效果,「營造得對,馬太鞍就出運了!」
實驗荒地物種豐富,水生植物之美盡收眼底。(李姵蓁/攝影)
(左)台灣萍蓬草(右上)小葉甜香(右下)白鷺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