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教育的土壤 孩子的光合作用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張雅柔、陳明安/新竹縣報導】「有一天當你變成資本家的時候,你會發現社會的劇烈變動,對你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一個工作日的上午十點半,在台灣科技大學竹北的預定地旁,一間不大的房子裡,一名講者正在對著白板比畫著,深入的議題分析,很難相信下面坐著的四位聽眾都僅國小年紀而已,在這裡沒有制式的「老師」和「學生」的區分,這裡是提供獨立教育的場所——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站在台上的則是工作室的創辦人,盧駿逸。

獨立教育挑戰主流

以前曾在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的盧駿逸說:「一開始的想法,其實是想要在新竹開一家獨立書店的。」但因為礙於現實的條件,資金不足,才將獨立書店的想法轉化為一個開放空間,並結合自身所熟悉的教育領域,於是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就這樣誕生了。這是一個能讓獨立教育工作者實踐自身教育理念的地方,盧駿逸的初衷更希望工作室不侷限於教育,同時也能成為一個藝文開放空間,但目前礙於空間大小,還是以教育為主。

「我一直覺得新竹這個城市,對於多元文化還是沒有什麼敏感度的,這也是我們長久以來的挑戰。」除了在創立初期所要面臨的資金、人脈問題,盧駿逸說:「新竹目前都還是以科技園區、房地產等為主的價值觀。」相對的,獨立思考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所要做的,正是提供希望接受不同角度觀點、價值觀的人們,一個接觸並學習的場所,身為教育的耕耘者,光合工作室一直在如此的環境中試圖找尋出路。 
 

盧駿逸(左)透過互動的方式與學生討論議題,並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概念

獨立教育是光合人文工作室目前的核心理念,也是最主要的工作,盧駿逸表示:「每位獨立教育工作者對於獨立教育工作的定義都不太一樣。」但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有兩個要素:第一,去組織化,獨立教育工作者不隸屬於任何一個組織;第二,獨立教育必須是非營利的。

一般的教育體系是由機構、家長、學生所組成的互動關係,而教育工作者隸屬於機構之下,家長繳交學費給機構以購買課程,而機構販賣商品,也就是課程給家長,家長代替學生選擇應上的課程,而教師就像機構下的員工一般,與學生的關係除了提供課程、教育,也同時管理著學生,在這樣的多角模式底下,教育體系就和一般的商業雇傭體系相去不遠,將教育化為商品以支撐整個模式的運作,另外,機構、家長、學生、教師間,沒有對等的溝通,而是以付費者也就是家長的意見為核心,如此一來,學生及教師的想法易被忽略。

相反的,在盧駿逸的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裡,教育體系是由學生、家長、教師所構成的三角結構。核心的運作動力是「合作」,家長用支持教師理念的方式與教師合作,換句話說,家長從荷包裡所掏出的錢,並非學費,而是一種對教師理念的支持,也就是非營利的概念,而一般教育體系中,家長所支付的錢,並非支持教師理念,而是「購買」課程的使用者付費關係。

盧駿逸認為,透過非營利支持的關係,能夠將教育去商品化,教育並不是可以購買的商品,而是選擇支持與否的理念;教師與學生間也是合作關係,透過互相討論需求達成課程設計,而學生也同時具有權力選擇是否要接受該教師的課程,教師也會盡力用溝通的方式,將家長與學生間的代選關係降到最低,讓每位來到光合的學生及家長都是認同其教師理念而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合作關係,讓教師與學生沒有了上下階層的管理模式,而可以回歸到最直接的課程教授。

培養獨立思考 跳出既定框架

不同於一般國小課表中,只有國、英、數的課程設計,光合提供的課程都是盧駿逸特別設計的,「我有上過攝影課,駿逸有給我們底片拍照,我覺得很好玩。」在學生口中聽不到「老師」的稱呼,更加凸顯師生間的合作關係。官亮均,是一名自學生,才國小年紀的她說:「我是上社會學的課,我覺得駿逸給我們上的課很多元,都會有很多時事。」而她的母親陳濬妤也表示,在女兒學習的過程中,從旁觀察,她認為:「老師的課會比一般學校教得更深入,在討論一個議題時,也會盡量提供多種不同的角度切入。」

盧駿逸為了要讓學生在遇到生硬主題時,能夠理解,他會用編故事的方式,將欲討論的議題編進故事中,或配合遊戲、角色扮演,讓學生能對議題先有所感受,例如:在講解平溪產業興落時,融入「大富翁」遊戲,先讓學生利用角色扮演,拉近與議題的距離,最後再抽絲剝繭的提供不同觀點,而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夠自由延伸討論,盧駿逸說:「他們常常會將主題發展到我一開始也沒想到的地方,我就會順著討論下去。」不限制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是盧駿逸一直以來所施行的教育方針之一。

對於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的下一步,盧駿逸希望擴大工作室的影響力,透過類似於合作社,共同基金的方式,讓認同獨立教育理念的人去承擔獨立教育工作者的成本,由支持者定期投注經費,讓光合教育工作室成為更多獨立教育工作者實踐理想的空間。

延伸閱讀

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網誌 

獨立教育工作者社群 粉絲專頁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86則報導
2,291則影音
71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16

泡泡龍畫家 徐若鈞以繪畫超越病痛

2024-06-19
瀏覽:
1,937
推:
19
回應:
0
2:21

AI生成圖像 幫長者回溯生命故事

2024-06-17
瀏覽:
2,400
推:
6
回應:
0
2:29

王富美浪浪家園 給受虐傷貓狗一個家

2024-06-16
瀏覽:
2,681
推:
0
回應:
0
1:41

吳長綱創建AI影像辨識app 成為視障者的雙眼

2024-06-14
瀏覽:
5,179
推:
8
回應:
0
1:33

現流冊店 台灣文學與獨立音樂的巧妙交集

2024-06-12
瀏覽:
4,173
推:
0
回應:
0
2:58

從她到他 阿塔男孩Deven走出跨性別之路

2024-06-07
瀏覽:
3,453
推:
0
回應:
0
2:11

林芝創造林下經濟 瑪吉姆姆的藥草之路

2024-06-03
瀏覽:
4,490
推:
1
回應:
0
3:17

美人魚兒歌 啟發兒童尊重多元性別

2024-05-31
瀏覽:
3,941
推:
0
回應:
0
1:38

街頭畫家馬渝婷 從台灣畫到澳洲

2024-05-29
瀏覽:
4,266
推:
2
回應:
0
2:02

自己的名片自己印 顏宏霖傳承活版印刷術

2024-05-27
瀏覽:
3,181
推:
2
回應:
0

獨立教育的土壤 孩子的光合作用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866篇報導,共12,902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866篇報導

12,902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