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樓社區 用愛搭建部落廚房
【記者吳舒涵、黃瀞嫻/屏東縣報導】座落在一個不起眼的空地上,部落廚房的彩繪顯得格外獨特,從外面的圍牆到裡面的牆壁彩繪,排灣族的代表百步蛇、小米及圖騰,讓部落廚房充滿原住民風格,但是你知道這原來只是個廢棄的公車站嗎?在這個小建築的背後,有著更有意義的小故事。
部落廚房的外面有一整牆的彩繪塗鴉,充滿部落風情和童趣,也成為當地指標性的一面牆。 |
古樓社區發展協會為因應屏東縣老人化趨於嚴重,理事長廖秋山於二○一一年成立老人關懷據點,每個禮拜均提供老人共餐與跳健康操的活動,不過老人共餐,志工卻沒有固定的廚房煮菜,只能每個禮拜在走廊上利用簡單的設備,作為臨時廚房,相當不便。而二○一一年底成立的部落廚房,原本只是一個廢棄多年的公車站,部落廚房專案經理陳秋雅說:「發展協會理事長和總幹事當年決定要把它變成共餐使用的固定廚房,於是先和來義鄉公所要回廢棄公車站的土地後,再將廢棄公車站慢慢改造成部落廚房。」
原本部落廚房只是提供給志工們煮菜的地方,一個禮拜只使用一次,這樣的廚房運作,古樓發展協會的幹部們認為有些可惜,另一方面,老人關懷據點並沒有提供餐費經費,所以在食材的花費,都必須由志工們自己消化,社區幹部討論後,覺得讓志工們賣手工點心、食物,把賺來的盈餘,拿來當老人共餐的經費,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部落廚房又變身成為販賣食物的小商店。
從部落廚房 變成部落特色餐廳
二○一二年變身為小商店後,陳秋雅開始想製作手工點心、食物的食材費用,又要從哪裡來呢?於是,她和當地農民合作,收購當地居民種的農產品,像是地瓜、南瓜、芋頭等等,當作部落廚房的食材,慢慢地開始賺了一些盈餘,在二○一三年時,部落廚房正式在一周七天均有提供風味餐的服務,開始變成了部落中的小餐廳,也取名為「古樓部落廚房」。
而在二○一四年年初,部落廚房開始研發符合大眾口味的餐點,讓遊客到部落廚房有更多選擇,陳秋雅笑著說:「其實很多人都吃不慣原住民的口味吧。」除了風味餐、大眾餐點外,例如石板烤肉風味餐、咖哩雞肉飯特餐等等,在今年部落餐廳也加入下午茶,不管是社區居民或遊客吃完正餐後,還能有下午茶的享受,不過這裡的下午茶餐點卻和平常吃到的西點不太一樣,部落廚房在西點中,加入了當地的食材元素,洛神花、南瓜、地瓜、芋頭等等,吃起來更有清爽的口感,受到許多遊客的喜愛。
部落廚房做出了口碑後,並沒有忘記原先當作關懷據點廚房的用意,現在,每個禮拜四部落廚房都固定休假,並利用一整天的時間,做為老人共餐的服務和活動地點。另外,部落廚房也會將每天沒有賣完的食物及餐點,在四點下班後,專程送到每一位獨居老人的手中,熱騰騰的愛心,才是部落廚房帶給社區的溫暖。
青年回鄉 為社區注入新力量
陳秋雅表示,部落廚房一路走來,改變真的很大,社區一步一步將部落廚房的設備及組織變完善,是社區每個人的功勞,雖然一路上經費一直屬於盈虧狀態,但是也慢慢地有在改善。更重要的是,她表示部落廚房能夠讓「需要兼顧家計的部落年輕人不用再離鄉背景」,在今年聘請了六位當地的青年到部落廚房工作,不但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也讓更多年輕人回鄉服務並回饋社區。
古樓部落廚房除了幫助社區孩子和老人之外,也提供在地青年就業機會。
(照片由陳秋雅提供)
|
目前在部落廚房負責行銷導覽的田嘉蓉,也是古樓社區的排灣族青年之一,高中畢業後,為了照顧年老的父母,又不想花費家裡太多的錢,她決定放棄國立大學,直接準備公職考試,同時,在親友的介紹下,來到部落廚房工作,她說:「這是為部落付出很好的機會,可以賺錢又可以照顧家人,雖然有點累,但是如果多付出能夠讓社區變得更好,當然是比較好的。」另一位工讀生洪克華,從高中畢業就到外地唸書並找尋工作,同樣在親友的推薦後,他覺得「在外面六年多的時間了,也許是我該為社區服務的時候了。」於是來到部落廚房工作。他們都說未來會一直在部落廚房為社區服務,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讓社區變得更好。
社區向外走 從伴手禮做起
陳秋雅表示,未來除了讓部落廚房的生意更穩定外,還希望可以往外面走,畢竟現在還是處在內銷狀態,「如果我們的東西可以研發出屬於自己在地特色的伴手禮,讓更多遊客能夠購買,除了讓社區更被大家看見,還可以藉此得到更多經費,做更多回饋社區的事。」
古樓社區居民用愛與服務搭建出的部落廚房,一天比一天更完善、一天比一天更溫暖,從部落廚房看見社區的凝聚力,就像房屋的樑柱一樣堅固,也許沒有最華麗的裝飾,但發自心底對社區的愛,足以勝過一切。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