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功路更名 勿忘“軍功坑”古地名
連接台北市文山區與大安區的重要道路”軍功路”將於5/15更名為和平東路四段,使用了40年的路名也將向民眾告別。
軍功路命名 源自軍功坑古地名
很多人不知道軍功路的路名由來是在民國60年代莊敬隧道完工後,利用當地的古地名”軍功坑”命名,而”軍功坑”係自清代流傳至今,源自軍工二字,為採集軍事造船木料,由軍工廠負責採購、蒐集軍工料,由軍工匠首負責至現在木柵軍功坑一帶開採樟木,後來才美名為軍功。這段歷史與當時整個台灣發展的背景有極大的關係,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與現代google map也都能看到軍功坑的名稱現身在地圖上,可見是極具歷史性。
居民長期爭取 更名案終於連署通過
博嘉里里長張妙文指出,更名議題早在民國86年便提出,直到今年才以高達八成沿線居民聯署通過更名,或許是時空背景與人口結構的轉變才促成這次更名案通過。居民選擇向孰悉的路名告別,將都市中棋盤路網的路名一路延伸至市郊,主要目的是希望能讓外人更好找路、提高識別度、讓道路有完整、一致性的路名,至於能否帶動發展,居民看法不一,雖然需時間觀望,但仍樂觀其成。
古地名被淡忘的危機
在居民的反應中不難看出對”軍功坑”這個古地名日漸陌生,也幾乎無人知道地名的由來,過去軍功是路名、社區名、公車站名,但現在重要的路名被置換後,軍功一名將從地圖、路牌、門牌上消失,幅度之大,可能會更加深這個古地名被淡忘的危機。
古地名豐富在地的文化歷史
不能否認,在時代變遷與都市化的過程,許多古地名會被為了便利而創造的新名稱取代,當越來越少人知道,又無深入研究,富有在地歷史故事的古地名將就此消失。若居民對在地建立情感,進而認識自己家鄉的故事,讓古地名的歷史豐富在地文化,這是在現代社會中不斷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保有更深層、無價且不同面向的發展機會。
雖然路名更改帶來便利性,但仍感到惋惜,現在也應保留僅剩以此命名的設施,未來更可以此為意向發展,延續古地名在生活當中。保留古地名不只是文史工作者或政府單位的責任,在地人無論是老在地或新住民,都更需有所體認,珍惜屬於在地的文化價值。
先前許多媒體報導會強調帶動房價,對此說法不見得是所有在地居民的期許,對於沒有買賣屋需求的老在地人,不會有直接獲益,從居民反應來看,也有許多抱持著冷淡的態度,再者,是否真能帶動房價,仍要考量在地的發展條件與環境,才是真能帶動房價的首要原因,在現今房價已淪為少數人炒作工具的此時,難道還要讓房價無止盡的爬升?最主要的還是希望透過這則報導,紀錄這段更名的歷史,藉此探索此地的歷史,增加居民對家鄉的認識與認同感,共同維護對地名僅存的記憶。
*特別感謝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林聖欽老師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許淑娟老師
文山區博嘉里里長 張妙文里長
博嘉里在地30年居民 早餐店老闆
*參考資料
林聖欽老師 <臺北市文山區軍功路改名為和平東路四段的地理省思>
http://goo.gl/LEFsjv
焦國模老師 <造船與熬腦>
http://www.forest.gov.tw/public/Attachment/912014352971.pdf
(第七頁提及木柵軍功坑)
*報導HD 外連至Youtube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