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芳小姐提供_ KKF自然農法種植水稻摘要-2014年Daycha 先生巡迴教學補充

文字-A A +A

各位學員好,

          為期1個月的KKF自然農法實作教學在4月初已經圓滿結束,感謝各位熱烈的參與與提問,Daycha 老師也分享很多寶貴的經驗與指導,就這1個月全台巡迴水稻耕作與觀察,Daycha先生做出下列重點提示與KKF自然農法技術分享。
         全台第一期水稻耕作,已經成長1-2個月,就所觀察土壤及成長狀況,很多農田並不盡理想, 技術也不純熟。有學員詢問如何用非農藥技術來解決已發生的稻熱病,胡麻葉枯病,紋枯病等常見的水稻病害?Daycha先生說是無解,但在泰國KKF的農友若依KKF的技術來耕作,則幾乎沒有這些病害的發生,產量也和慣行差不多,稻米的品質與口感可維持原品種香味與特性,因為每一季的自家選種留種,讓稻子永遠能適應自家耕地的狀況,因此品質一年比一年好,農作管理也一年比一年輕鬆,而不是永遠都在耽憂稻熱病何時會侵襲,要如何添加各種有機肥料或稀有元素來增加產量!至此,我才突然恍然大悟,原來種稻要省時省力健康的成長,只有依循KKF的種稻技術,需透過選種及營造健康的土壤環境才有可能!我們目前竭盡所能的研究技術或更好的各種肥料,殺蟲劑都無法解決每年層出不窮的各種病蟲害。
        

                        現在整理歸納KKF自然農法的種植水稻技術,敘述如下:

 

1,當稻穀收割完後,將稻桿留在田上,在插秧前1-2週加水淹過,每1分地並加入10-20公升用腐植土培養的微生物菌水(要稀釋)最少留置7天(塞住出水口, 微生物菌會滲入土壤)以促進分解,是稻子養份最佳有機質來源。之後將稻頭壓入土中並整平土地(不平易長雜草),並準備插秧。若稻桿未完全分解,可在插秧前後再施予一次微生物菌水。若土壤中無稻桿或蔗渣,樹葉等有機質,微生物菌將無法繁殖。(雜草種子在整地時,要先做預防及有效處理)
2,KKF農友將育秧苗用稻穀,用自行培養的微生物菌水稀釋20(-50)倍,浸泡3小時來殺菌及預防稻熱病(稀釋50倍浸泡12小時可催芽),再將稻穀送至秧苗廠育秧苗,這才是真正的有機秧苗(工廠一般均有浸泡藥水)。插秧時KKF農法間距為30x28,通風良好以避免稻熱病。
3,當秧苗開始紮根並長出新葉,若植株瘦小變黃,表示養份不夠,可開始用自製魚肥(需提前30天製作,內容見"KKF液肥的製作方法"),每分地用0.5-2公升(或其他福壽螺,豆渣,雞糞,海草,廚餘等)液肥,稀釋100倍後平均灑入田中(視個人方便工具)。可每1-2週施放不同液肥,補充流失的各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這是市售化肥及有機肥無法提供的),直至稻葉看來生長良好,即可停止。
4,KKF自然農法的實驗田在插秧後放掉田中水1個月,只保持濕潤(傳統水稻淹水是為了控制福壽螺),根系會向下紮根。1個月後再引水,並放入滿江紅(不似浮萍會搶肥)以控制雜草。微生物菌中的光合菌(好氧菌)會寄生在滿江紅上,從空氣中抓取氮N,形成固態氮(自然界中稻子,小麥,玉米均無自行製造氮肥的能力)一甲地的滿江紅(若非呈綠色效果遞減, 缺磷酸, 可再噴稀釋100倍微生物菌水予其上),可製作6噸氮肥。讓大自然為你工作,依循自然法則,即可省卻許多工作時間, 病害及肥料的消耗。泰國的環境,適合養鴨來控制福壽螺,台灣則在稻田四周挖溝聚集福壽螺。
5,當前期顧好植株,土壤中有足夠多樣性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微生物菌自會分解土壤中養份,轉化形成稻子自己的養份,植株從土壤獲取足夠的各種元素後,自體健康自會產生抗體對抗病菌(病害的原因是植株不健康,因無法從土壤中得到均衡及足夠的天然養份),稻子自會順其天性自行生長。

      現在一般農友種稻,只鑽研要如何添加肥料以增加產量,但不知來自秧苗廠的藥水秧苗,只能適應高肥與各種農藥,無法適應自然農法的條件,產量與品質自然無法提昇。因此還是要回歸到選種的基本課題,這是很多農友舉出各種理由不願意做的。試問農友花多少時間在除雜草及捉福壽螺?農友只要花一天8小時,一定可選出200-300顆最完美的脫殻糙米來育種(詳細見"KKF自家選種"),另闢一區選100株單株手插秧種植,成熟時下田選最好的5株留種(不施肥及施藥),等下一年(冬季和夏季稻適應期不同)再脫殻選種,經3年後品質已全部提昇,再將此100株全部留下做稻種。若能每期都選種,無論環境如何變遷,稻子永遠能適自己的田地!稻子健康與否取決於土壤是否健康。
        過去的6,70年間,農地遭受農藥及化肥的破壞,土壤中的微生物菌已不平衡及大量滅絕。因此在KKF自然農法中,教導農民到附近山區採取無污染的腐植土,加入米糠及糖蜜(詳細見"KKF微生物菌的培養)培養土壤中的多樣性微生物菌,稀釋後每一分地噴灑10-20公升,補充土壤中的微生物菌,活化土質,恢復土壤應有功能(土壤的自癒力靠各種不同團隊的微生物群的互助合作關係)。並可利用所有動植物廢棄物加入微生物菌水及糖蜜(見"KKF液肥製作")加速分解,來製作各種液肥,經由微生物菌分解成更小份子的胺基酸及酵素後,更容易由動植物吸收。所有的植物都透過土壤得以生長, 所有動物也透過食用動植物得以存活, 所有生命也透過微生物菌的作用而得以循環不息。己完成生命循環的廢棄物, 透過微生物菌的分解, 將所有元素再回歸到土壤, 生命與物質再得以重新建構!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8.09.12

林如貞

加入時間: 2008.09.12
1,642則報導
157則影音
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超好吃~惠美的月桃鹹粽

2024-06-17
瀏覽:
2,240
推:
0
回應:
0

行天宮水田生態學員_忠義稻田

2024-06-14
瀏覽:
4,204
推:
0
回應:
0

外籍生在農民市集買台灣好米

2024-06-11
瀏覽:
3,401
推:
0
回應:
0

只有一路陪伴的人才能吃到難得的日曬米

2024-05-31
瀏覽:
3,403
推:
0
回應:
0

草鴞~萬俊明導演台大演講

2024-05-28
瀏覽:
3,669
推:
0
回應:
0

外籍生在農民市集學習台灣文化

2024-05-20
瀏覽:
3,329
推:
0
回應:
0

媽媽的米嫁妝

2024-05-16
瀏覽:
5,485
推:
35
回應:
0

外籍生假日農夫 Foreign student holiday farmer

2024-05-07
瀏覽:
4,597
推:
0
回應:
0

陳瑞芳小姐提供_ KKF自然農法種植水稻摘要-2014年Daycha 先生巡迴教學補充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82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82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