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菁寮國小李榮宗老師台南16號實驗田

文字-A A +A

2014.3.16

我總結自己走過的「科研」道路:首先搞科學研究的大方向要對,這是關鍵的前提。我在安江農校是一個普通的中等學校教師,人家是瞧不起的,我做雜種優勢研究剛開始遇到很多反對,有些人則持保留態度,壓力是非常大。我從事實發現水稻有雜種優勢,雖然書本說沒有,有雜種優勢肯定大幅提高產量,這個信心一直支持我,認定大方向,上了船就要划到彼岸,不走回頭路。當時我就默不做聲,拿事實做給他們看,不再當面與他們爭。大方向正確,通過努力即使有挫折、有失敗,最後還是可以達到光明,在最艱難的關頭,一定不能輕易放棄。其次,「科研」要學會此路不通時,考慮換一條路走,有時有些事情看似失敗,其實有成功因素在裡面,失敗之後要善於總結和吸取經驗。
~摘自雜交稻之父「袁隆平口述自傳」、湖南教育出版社

菁寮國小和李榮宗老師「邁步向前」,2013年李榮宗老師「吾愛吾鄉、學童種稻」,親自帶著學生巡水田來回一百多趟,用自然農法栽種最新分子育種的台南16號。學生畢業後,倦勤的李老師想申請外調,出乎他的意料,被老天爺繼續留在菁寮國小。
李老師的對學生的關愛感動志工莊媽媽一家人,2013年下半年起他們承接原來自然栽培實驗田的工作,讓李老師可以專心指導學生做水稻科研,2014年菁寮國小栽種台南16號從1分地擴大到9分地。

真有實驗精神,李榮宗老師用兩種方式育苗
a. 一般秧苗盤,介質育苗是學校裡學生的砂坑裡的砂
b. 種樹苗的小盆栽,粗糠混合泥土,將稻穀和樹苗種在一起,放在樹下陰涼處

稻穀來源二種
a. 師生在田間選種
b. 碾糙米時隨手抓一把

栽種時間分兩梯,因沒想到催芽時間需較久,自家育苗趕不及全部插秧
a. 1月25日
b. 2月15日

發現:
1. 種樹苗的小盆栽裡的秧苗長的也很好,有的甚至比秧苗盤好
2. 胚根較長的秧苗,植株並沒有比較高
3. 胚根長到10公分的秧苗,種到田裡表現並沒有比根短一點的好

印象中「根比較長、妥善照顧會長的比較好」,而李老師觀察後發現有些「矛盾」,未來要修正更精細的實驗方法、還是有更好的解釋,拜託大家多幫忙。

沒有施肥的實驗田,從葉色看不會比旁邊的慣行田差。由台南市文元國小四個家庭和菁寮國小生態社學生一起單本植栽種15天左右的秧苗。

這些都是小學生認真的腳印,所以沒長什麼雜草。今日是星期天,下午文元國小家長將載著學生來記錄與討論水稻生長的情況。


上圖:一插秧十幾枝的慣行田、下圖:菁寮國小台南 16號實驗田,單本植的台南16號分糱表現也很好。

實驗田再深入實驗區:三種秧苗(隨機、選種、外購)三種秧苗株高(5公分以下、5~10公分、10公分以上),每個20株*2排,目前成長表現並沒有特別的不同。

李老師原本想實驗田有水圳+後方鄰田的水尾,灌概水源很安心,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今年氣候變遷加上泥沙淤積,烏山頭水庫支援缺水的白河水庫,以往稻田灌溉10天關水5天,今年灌溉9天關水8天,水圳的尾端缺水更是嚴重。年初和台灣農耕隊在甘比亞---陳義松團長討論要做水稻強化栽培體系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水分的管理,剛好老天爺給機會,想偷懶不做都不行。

註:
1.「看見台灣」記錄萬大水庫泥沙淤積十分嚴重,蓄水量不到原有一半,至少要250年才能清除淤積的泥沙,而目前台灣能蓋水庫的地方幾乎用盡,病蟲害可以用疏植增加通風避免一部分,然缺水是很嚴峻的課題,「節水栽種實驗」非常重要。
2.2014第一期稻陳義松團長也用單本植做SRI實驗田。
3.高分糱、淺根品種,根向兩旁和深層的延伸比較有限,而分糱低、深根性品種,根的縱橫生長會比較深,品種在抗旱性也有差異。~稻作學精要、茂昌圖書發行


如今在路上,都有家長熱心要提供自家田給李老師做實驗,2011年榮宗老師想辦「學童種稻」,剛開始連實驗田都借不到,11月畢業班莊宜彰同學,本身就是在家幫忙的種田小農夫,莊同學的鄰居、種稻40多年的王添丁阿伯疼惜孩子孝心,說要提供自己的田,加上出錢、出力辦割稻體驗,原考慮地點較遠,然而阿伯熱忱打好幾次電話,打到李老師都不好意思,促成「吾愛吾鄉、學童種稻」第一個活動。(因學生6月畢業與水稻收割時間搭不起來,所以提早一期作業)

師生共同栽種2013年第1期稻,因申請政府補助經費太繁複,經費大部份可能嘉惠到外單位比較多,所以他拿出自己的錢和十大經典好米得主、榮興米廠賴承麟老師合作,請賴承麟老師提供秧苗、設備等。來往的鄰居看到實驗田想「這老師頭一次種,會種嗎?大概只是玩玩」,加上沒有足夠人力幫忙,又缺乏鼓勵話語, 那段期間李老師覺得很孤寂、很困擾,大家等著看成果的壓力很大,辛苦終於有成果,豐收、飽滿的台南16號得到當地米田間管理比賽第一名, 李老師說「前後差別很大,純真的農民這時稱讚的話,真讓人感覺被捧上天。」

李榮宗老師一開始訂好「想自立、不依賴補助」的大方向,雖然「學童種稻+科學研究」剛開始會碰壁、遭遇辛苦,但後面的路卻越來越寬,家長不僅一起學會自然農法共耕,還捐贈回饋金補助學生科學研究,今年收割後,還將「投桃報李」捐一點米給去年幫菁寮國小義賣的磯小屋,讓磯小屋募維修經費,而去年畢業的學生升到菁寮國中,在新任林國斌校長帶領在校內栽種水稻實驗田、也繼續學習生態池、樸門、泰國米之神..等新農法,影響不同層面越來越多。

註:泰國米之神巡迴教學連續三年台南場都在菁寮辦理,菁寮國中和菁寮國小很幸運承接到機緣。

大陸雜交稻袁隆平體會自己成功的秘訣,歸納為「知識、汗水、靈感、機運」
1.「知識」:是創新的基礎,也是力量
2. 「汗水」:培養學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實驗田流汗,因為書本、電腦種不出水稻,常召集 他們一起討論。
3. 「靈感」:靈感是知識、經驗、思索和孜孜追求綜合的產物,往往在外在刺激下突然擦出火花,做「有心人」及時補捉和運用在探索中孕育和激發的靈感
4.「機運」:1970年尋找野生稻找到「野稗」是整個研究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有人說只是靠運氣,依我看,這裡有運氣的成份,但絕對不能說只靠運氣。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名言「機會偏愛有準備的頭腦」(Chance favors prepard mind),中國韓愈也有句名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心、具這方面知識的人能一眼識寶。科學史上一系列發明創造的共同特點:當事人不僅是親眼見到這些事物,而且從內心領悟很快抓住這些事物的本質,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要透過偶然性的表象,找出隱藏在背後的必然性。
從事科技工作人,往往受限專業的局限,要突破視野,除了多掌握一些相關領域的知識外,還應該學點哲學,學會用辨證的觀點看問題。毛主席的「矛盾論」和「實踐論」對我影響最大,內部矛盾是推動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8.09.12

林如貞

加入時間: 2008.09.12
1,626則報導
157則影音
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創價使命自覺」三代同樂插秧趣

2024-04-16
瀏覽:
2,339
推:
0
回應:
0

「打造蝴蝶樂園」李榮宗老師

2024-04-11
瀏覽:
4,009
推:
11
回應:
0

台南秈18三星柯林栽種第四年

2024-04-03
瀏覽:
4,011
推:
0
回應:
0

辦活動適合~好吃台南秈18糙米紅豆糕

2024-04-02
瀏覽:
4,390
推:
7
回應:
0

小朋友一掃而空的台南秈18地瓜煎餅

2024-03-27
瀏覽:
4,442
推:
16
回應:
0

hosting Japanese Ayumi and Hinata~すこい Yangmingshan Terraces

2024-03-26
瀏覽:
3,680
推:
10
回應:
0

Expressing gratitude for hosting Japanese Ayumi and Hinata

2024-03-26
瀏覽:
3,406
推:
0
回應:
0

打造台南菁寮桃花源~楊智謀夫妻

2024-03-20
瀏覽:
5,460
推:
51
回應:
0

2024台大農場百年祭天插秧

2024-03-19
瀏覽:
3,492
推:
0
回應:
0

2014 菁寮國小李榮宗老師台南16號實驗田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97篇報導,共12,81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97篇報導

12,81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