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林子內 記錄台灣肌理
【記者杜梵/台南市報導】今年暑假,兩個大學女孩扛著單眼相機,從台北市來到了南九十四線的終點-林子內社區,並在這個只有百餘戶人家的小村莊住上了十五天。她們教導孩子接觸單眼相機,幫助青少年組成樂團,為這個因人口外流而充滿小孩與老人的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她們透過鏡頭記錄了這個台灣的小角落,製作記錄短片,讓更多人能夠看見台灣的每一吋美麗風情。
蹲點台灣 探索美麗風情
「蹲點.台灣」是由中華電信基金會於二OO九年開始與政大廣電系合作推出的活動,至今已有超過兩百名大學生參與,參加活動的學生們在各個由活動主辦單位所指定的地點服務十五至二十天,至全台二十一個社區進行蹲點服務,透過親身的觀察和體驗,記錄社區的文化特色和故事。同時,藉由拍攝紀錄影片、做社區服務,更讓學生們將專業的知識與能力投入社區,和土地一同成長。而透過這些紀錄片,更讓觀眾看見台灣的角落,幫助在地文化的傳承與凝聚。
黃瀞嫻(照片彈吉他左一)與當地樂團練習畫面(照片由張詠絜堤供) |
今年七月,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學生黃瀞嫻與張詠絜抱持著對影像的濃烈興趣與想要服務偏鄉的熱忱,參與了第五屆的「蹲點.台灣」。她們被安排至台南市白河區的林子內社區進行蹲點,入駐這個距離台北家鄉兩百餘公里的小社區。林子內社區是個僅有百戶人家的小社區,村中的孩童每天騎著腳踏車或由家長接送到四公里遠的鎮上讀書。因為地處偏僻又沒有經濟來源,成年人大多離開當地尋找工作機會,因而造成當地隔代教養與人口外流的問題。
台南縣白河區林子內一景(照片由黃瀞嫻、張詠絜堤供) |
深入林子內 體驗與付出
兩個來自台北的女孩,突然來到了鄉下,除了不適應這麼慢的生活節奏之外,遇見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語言不通。當地的老人大多都是說台語,但她們的台語卻不足以與老人毫無窒礙的對談,因此在起初都是藉著當地孩童充當翻譯才得以與老人訪問與交談。此外,在黃瀞嫻與張詠絜蹲點林子內的初期,張詠絜在騎腳踏車經過下坡路段的時候因煞車失靈而直接摔進水溝,被送進了嘉義基督教醫院縫了數針。當時還與當地居民不熟識的她們,竟看見了教會的十幾名志工們都一同前往醫院探望張詠絜的傷勢,即便摔傷,兩人卻更感受到當地人的溫暖,也迅速的拉近了他們的距離。
林子內教會是當地的居民集會的中心,老人會來到這裡乘涼聚會,小孩會到此玩耍。在教會的蕭瑞巧牧師悉心規劃之下,教會中也開設了音樂營,讓無法在課業上得到成就感的孩子們能夠有一個能夠獲取自信的才藝。而黃瀞嫻與張詠絜來到此地不僅僅是以旁觀者的角度拍攝記錄短片,她們陪伴孩童,教導他們運用電腦創建部落格、有多年音樂底子也有樂團經驗的黃瀞嫻更發揮自己所長,教導孩子們彈吉他、吹直笛,甚至協助當地青少年組了一個樂團。「一開始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但組樂團最重要的就是團員本身的向心力要足夠,所以我試著讓他們去找到自己的優點,就算跟不上也要鼓勵他們去嘗試,而不是還沒開始就說不行。」黃瀞嫻分享,而這支樂團最後也成功的成為教會禮拜時的伴奏樂隊。
除了樂器之外,整天拿著相機四處取景的兩人也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而她們不僅將相機借給孩子把玩,也在教會中上起攝影課,教孩子們如何使用相機與拍攝照片。而在她們的蹲點結束後,甚至有孩子打電話詢問若是想要學習攝影,應該就讀什麼科系,「原來,這是這趟旅程的意義,我恍然大悟。只要影響一個人就夠了。」張詠絜在回到台北後的文章這麼寫道,她們將不會出現在當地的單眼相機帶入了孩子們的生活,開啟了孩子的興趣,以及對未來的目標。
從影像記錄到互相啟發
十五天的蹲點結束後,她們回到了台北,完成林子內的紀錄影片。這半個月的蹲點對於黃瀞嫻與張詠絜來說,意義遠大於一個能夠拍攝記錄片的機會,她們觀察、融入社區,進而成為當地的一份子,是孩子們的玩伴、老師、也是朋友,替當地所組成的樂團至今也仍在持續的為教會演出,她們甚至啟發了孩子對於未來的目標。
但對於她們來說,收穫的不比孩子們少。黃瀞嫻說一直性子很硬的她在這次的蹲點中學會放軟了脾氣,試著傾聽與溝通。張詠絜更寫道「對我而言,蹲點的意義已經從「影像紀錄」到更深一層的「文化理解」,最後又到達了「互相啟發」的深層影響。看到他們雖然資源不如都市豐腴,但卻樂觀樂活,我也開始反省自己的生活,釋放壓力,享受生活。」在給予他人幫助中自我成長,服務學習能帶來的是雙贏的成果。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