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大博物館 構造服飾藍圖
【記者冼家慧/台北報導】「實踐大學服飾博物館」是台灣首座專門以服裝收藏為主的大學博物館,為服裝博物館的創建畫下藍圖,博物館歷經二十七年的籌備,於一九八五年正式開幕,至今已有二十三年歷史。館內展出服飾大致分為中國民族服飾和臺灣原住民衣飾、刺繡文物兩大類。
「實大服飾博物館」最初是為了配合教學所需而籌設,博物館負責人鄭惠美老師表示,因為實踐大學服裝系開設了「大陸民族服飾課程」,為了讓學生了解到民族服飾的實體,所以特地派專員到中國大陸,在少數民族的各部落(如苗族)收集各種代表部落的服飾,另有一些則是透過歐美國家修繕,在國外二手收購回來的中國民族服飾。
館中展出的珍藏品,包括了明清以後的清朝宮廷服飾、清末民初的旗袍、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和台灣原住民服飾、刺繡等;其中,中國少數民族和台灣原住民服飾的收藏,更是橫跨十多個以上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導覽員杜奕言表示,這些服飾都代表著不同年代的歷史軌跡,參觀者可感受到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服飾魅力。由於展示的服飾具有歷史價值,所以博物館在寒暑假時,會派專業人士對服飾進行保養工作,如把服飾攤開展平在地上,以防它掛在人型模型過久,會產生皺摺。
「對歲關懷、傳統創新」展覽是博物館內最新的特展,展出了由實踐大學服裝系師生設計的童裝服飾,以及傳統的孩童衣物,例如:肚兜、繡花鞋等。杜奕言說:「古代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都會顯示在服飾上,例如父母想望子成龍,就會在衣服上繡了一只龍,來表示對孩子的期望。」這一次的特展主題是結合傳統文化與童裝,杜奕言表示,外界對於兒童服飾的設計有如設計大人服飾一般,其實兒童在服飾設計上可以很多面化,例如顏色能大膽運用,而為了讓兒童服飾更有風格,他們將傳統藝術元素(如民間信仰的吉祥圖紋)加在現代兒童的衣物上。
現今,博物館主要用途為學生上課和研究生作服飾研究的地方,偶爾亦會在內舉辦服飾研討會,鄭惠美表示,由於人手不足,所以博物館不能整天對外開放,加上博物館內部正進行擴充工作,預計未來一、二年內,都不會定期開放給民眾參觀,不過如果民眾對博物館內的特展跟珍藏品有興趣,只要向學校預約,校方都很樂意開放給民眾參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