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農村青年一條回家的路

This is a modal window.
家裡世代務農,一直到了我們這一代,不知道是整個務農的環境不好,條件太差,父母不忍心小孩跟著受苦的關係,所以,不鼓勵小孩承續世代務農的產業。但是,因為農地需要大量的人力,故小時候當然也免不了到田裡幫忙農事,所以,村莊的小孩,每個人都有些農業的知識。
我不知道其它的農夫收入如何,但在我們台東山上的那個小村莊裡,大家辛苦的努力耕種,養育小孩,日子是過的去。小孩都有書讀,有飯吃,很知足,對我而言,沒什麼回憶是比的上小時候在農村裡的生活。
現在,村莊裡,大部份都是老人,留下來的年青人,大多是沒有讀大學,或是無法在都市找到好的工作者,就留在村子裡,接續務農的產業。但是,留下來的必竟是少數,父母辛苦栽培小孩,就是不想讓孩子與他們一樣,留在沒有未來的農村。
農村的青年,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條路正被高價炒作,面臨著蓋滿房子的危機。農村的父母不希望我們回去,政府的政策也阻礙了青年回家的路。一邊推動漂鳥計畫,鼓勵青年回鄉,另一邊立委們卻要推動修改農業發展條例,增加農地上的建築進而提高農地的價質。農夫,不是靠賣地及賣房子賺錢的,那是建商是土地買賣業者才會做的事,一般人實在很難了解農夫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記得在高中時,曾有人看中家裡山上的一塊地,要用來蓋靈骨塔,對方來找父親談了好幾次,父親堅持不賣地就是不賣。後來,他們買了另一塊地,就在我們那塊地的上方。以當時的伍百萬金額對我們家來說,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同樣是務農的親朋友好及隔壁鄰居也沒人建議父親賣地。父親認為,土地是養育一家人的「母親」,無論如何,都是不能賣地,只要日子還過的去,一定會堅持維護養育我們的「母親」。土地對農夫而言,不是商品,是一份無法切割的情感。只有真正的農民,愛這塊土地的人,才會有永續經營的想法。
農業的問題影響一國的基本發展,所以更需要法規條文來規範、保障,也需要更明確的政策來協助規劃農業發展。對於農地政策政府需要有更深思熟慮的考量,並不是為了眼前短暫利益或是成為加入WTO的犧牲品。
95年我於曾文社區大學辦理了「台南縣休耕公民會議」;96年辦理了「農業發展條例與農地政策」公民願景審議論壇,與農民及關心農業的人一同討論農業的相關問題。在論壇的過程中經由參與公民的審慎思辨對於農業法規與施政計畫是否解決了農村的土地,抑或是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問題,進行討論。
國土規劃應該朝向土地永續經營的運用,而不是我們這一代可以胡作非為的。人跟土地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跟土地脫離關係了。土地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什麼;農業對我們來說,又算是什麼?這並非是責難地方政府或是那些弱勢的產業,而是如果我們不對總體產業有明確的討論定位、取得共識與檢視政策之間可能的矛盾與衝突,那麼每個產業都在獎勵、都在優惠、都在開放,到後來都變成了跟後代子孫借款,不斷舉債。
請到農村來,看看農村裡的問題,聽聽農民的聲音。農村文化如何繼續保存,未來的路在那裡。對農村青年而言,回家,是一條遙遠的路……。請給農村青年一條回家的路。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