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雕像給磯小屋的奇美許文龍先生

文字-A A +A

2013.8.14

幸福這句話,是內在的事情,不是你處於什麼環境,你若對事情看得開,在什麼變化中都不會感到害怕,禪有一句話「滅卻心頭火自涼」,這句話很好,一個人千萬不能讓環境左右你的心境,你快樂也好 ,悲傷也好,都是你的內在使然,不要去怪環境,內心若很冷靜、很穩的時候,就算走進火裡也會感到絲絲涼意。
~摘自「零與無限大-許文龍幸福學」、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磯小屋的建甫說:「看到許多小農報導,其實背後有許多付出或犧牲,應該想個辦法或機制讓他們能得到幸福。」這句體恤的話,加上許文龍先生感念日人對蓬萊米的貢獻,親手雕塑磯永吉先生及末永仁先生的銅像捐贈給磯小屋,讓我去借了許文龍先生的「幸福學」這本書。

摘錄許文龍先生的境遇

爸爸30歲時失業,那時我6歲、家裡有10個小孩,想到那頓走味的年夜飯,心裡還是會感覺酸酸的。家庭貧困,我常常會把手伸進米缸,測量存米的高度,若是只到手掌的一半,我就開始煩惱,代表家裡就要沒米可吃。

我從小就看到我阿祖「苦毒」(虐待)我媽的過程,感受到權威的可怕,家裡養豬去各家收餿水,餿水裡面有臭酸的米,她就把餿水裡臭酸的米撈起來洗一洗,然後蒸,叫她媳婦—就是我媽---吃。

我媽沒念過書,卻能從大局分析事情的本質,觀念很偉大,她對爸爸說:「你要去外面看看,你沒有頭路沒關係,但是不能沒有志氣。」

在做塑膠廠以前,我也曾揹著產品做推銷員,有一次,去到一家店剛好是用餐時間,老闆說:「少年仔,你稍等,我吃飽再看。」終於等到他吃完飯,但他卻和太太繼續聊天,還一邊剃牙,連看我一眼都沒有,我心裡很急,一個多鐘頭後,他看不到1~2分鐘,就說我的產品不適合他,叫我走,當時心裡很氣,社會上怎會有這種人。

小時候,我習慣從大的角度來想事情,數學代表無限大的「∞」正是我要的,也不怕歸零,價值觀是我一生做事的動力,如今我有能力,希望大家能幸福。

 

台大校訊第 1147 期
出刊日期 民國 102年 9月 4日
感念對臺貢獻 許文龍致贈磯小屋磯永吉雕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捐贈兩座親手製作的雕像給臺大磯小屋,以紀念研究臺灣蓬萊米兩位已故日籍學者磯永吉先生與末永仁先生。許文龍先生為知名企業家, 熱愛藝術,不僅創辦基金會推動藝文活動,也親自投入創作。他曾於口述回憶錄內表示價值觀是其一生做事的動力,捐贈行動源於某次聚會,農藝系郭華仁教授向許 文龍先生提及磯小屋將開放解說,許先生有感於兩位學者的功績,便萌生捐雕像的念頭。早在2006年,許文龍先生便著手製作一系列臺灣偉人像,凡是對臺灣有 貢獻的歷史人物,不分國籍與年代,皆為許先生塑像表彰的對象。當時磯永吉像已完成,後來又追加製作末永仁像,一起送給磯小屋。

 

******************

感念先人對台灣的貢獻,許文龍先生親手雕塑的銅像

1.濱野彌四郎:
濱野彌四郎(1869年-1932年),日本千葉縣人,曾任台灣總督府土木部技師,譽為「台灣水道之父」。

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曾師事擔任帝大衛生工學講師的巴爾頓。明治29年(1896年)巴爾頓受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來台灣擔任衛生工事顧問,濱野也以助手身分同行,來台擔任土木部技師。明治32年(1899年)巴爾頓在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後因病返回東京,濱野則留在台灣繼續上、下水道的建設,期間長達23年,陸續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台南等台灣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建設,大正8年(1919年)離台至神戶擔任技師長。著名的技師八田與一曾是其部屬。

2.柯旗化:
柯旗化(1929年1月1日-2002年1月16日),筆名明哲,生於臺灣日治時期的高雄州岡山郡左營庄(今高雄市左營區),是臺灣的文學家及英語教育家。曾親眼目睹國民黨政府在二二八事件中的屠殺無辜的他也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因主張臺灣獨立且被懷疑思想左傾而遭刑求與長期監禁(二度受不白之冤被送進黑牢十七年)。他在自傳中表示:「台灣一定會獨立,為了要迎接台灣獨立的日子,我才活著」。[1]

3.新井耕吉郎
在日治時期來台灣服務,在台灣成功種出錫蘭紅茶。鞠躬盡瘁、被譽為「台灣紅茶之父」。

4.鳥居信平
生於日本靜岡縣袋井市,著名水利專家,曾在台灣興建多處灌溉及防水工程。他是日本著名探險家鳥居鐵也之父。1908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院,進入日本農商務省服務。1914年,因為台灣連年遭遇颱風,蔗田受損嚴重,經其師上野英三郎介紹,臺灣製糖聘請他來台,規劃水利工程。他在屏東等地興建了多處灌溉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目前已被列為台灣文化資產,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二峰圳。

5.新渡戶稻造
出生於日本岩手縣盛岡市,父親叫新渡戶十次郎。為日本國際政治活動家,農學家,教育家。1901年9月擔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長期間,提出了《糖業改良意見書》,對臺灣糖業有重大影響[1]。
新渡戶稻造畢業於札幌農學校(今北海道大學)。早年曾留學歐美,先後入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哈勒大學。1883年於德國哈勒大學取得農業經濟博士學位[1]。曾擔任國際聯盟副事務長、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局長,第一高等學校(現東京大學前身之一)校長,也是東京女子大學的創立者。1891年與美國人瑪麗·埃爾金頓(Mary Elkinton,日本名:萬里子)在費城結婚。1933年在加拿大維多利亞港口西岸去世。他是從1984年到2004年間流通使用的日本銀行券5,000日元的幣面人物。

6.馬雅各
詹姆斯·萊德勞·邁斯威爾(英語:James Laidlaw Maxwell,漢名:馬雅各,1836年3月18日-1921年3月6日),生於英國蘇格蘭,醫師、長老教會傳教士,於19世紀後期到台灣南部傳教及行醫,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臺灣宣教師,與馬偕醫師齊名。他創設了台灣首座西式醫院,新樓醫院。[1]

1865年正式以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與醫生雙重身分前往臺灣,1865年6月16日選擇在台南府城看西街租屋開始傳道醫病(6月16日成為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開始設教的日子,並為全台紀念日)。傳道方式則是行醫為主,傳教為輔,但遭到當地漢醫的排擠,並有說他取人心、眼睛來製藥的謠言出現,而導致當地人暴動投石,拆掉他的醫館和傳教所,是為「看西街事件」。馬雅各只好轉往有英國領事館保護的打狗旗後街(今高雄旗津附近)行醫後才受到該地人士歡迎。11月由英國商人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帶領馬雅各醫師進入旗山附近的木柵、拔馬和台南附近的玉井、左鎮、崗仔林等平埔族地區傳教而大受歡迎,並設立教會。

1867年在埤頭(鳳山)成功的設教。於旗後購地建築醫院、聖殿,是旗後的第一座西醫診所和基督教會館。

1868年馬雅各醫師又將傳教中心自打狗還回臺南府城,在二老口亭仔腳街開設教會和醫館(也就是後來俗稱的「舊樓」醫院),積極在此進行醫療傳道。

1871年馬雅各任滿,偕同妻子返回英國。

1900年,「舊樓」的租屋處歸還給屋主,醫館搬到新建造的建築,取名叫新樓醫院。該醫院為台灣首座西式醫院。馬雅各的次子馬雅各二世,在此醫院終生行醫。1921年馬雅各過世,遺有二子,皆為醫生,除次子繼承父志來台外,長子在中國永春行醫。

7.甘為霖
生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長老教會牧師與傳教士,19世紀後期在臺灣南部傳教,1891年10月於臺南創立全臺第一所盲人學校-訓瞽堂,是臺灣盲人教育的先驅者。

1841年4月生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的甘為霖,在1871年時應英國基督長老教會之聘,前往台灣傳教。12月20日他抵達打狗,先前往嘉義南方的白水溪(今白河)設立教堂,1875年1月28日白水溪事件,教堂遭人燒毀,後以台南府城為中心,拓展傳教工作。1891年返回英國向格拉斯哥的宣導會募得資金500英鎊,同年10月於台南府城洪公祠開設盲人學校訓瞽堂,這是台灣盲人教育的先聲。訓瞽堂在清日甲午戰爭期間曾關閉過,日本治台後,他數度勸請日本政府成立官辦的盲校,1897年兒玉源太郎總督下令在台南莊惠院創立官辦盲人學校(後改為台南州立盲啞學校,今台南啟聰學校前身)。1894年擔任「長老教會中學」(今台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代理校長。1917年2月甘為霖返回英國,1921年9月9日逝世於英國的波納毛茲(Bournemouth),享年80歲。

8.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留給台灣的恩德與功績--李登輝
http://seed.agron.ntu.edu.tw/hatta/doc/PresLee.htm

9.磯永吉

http://www.peopo.org/news/110345

10.末永仁
http://www.peopo.org/news/109103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林如貞

真的沒想到”2013.8.14 捐贈雕像給磯小屋的奇美許文龍先生”那篇帶給不只小農—還有很多人"心"的幸福力量

在” 2013.3.31磯小屋的鐘---開啟轉動嶄新時代”那篇,”願新(心)的運轉帶來磯小屋榮耀時光”http://www.peopo.org/news/110017 ,我很欣慰真的踏出一小步

如貞

******

看到菁寮社區及孩子們所做的一系列報導,內心十分感佩。
記得幾年前一同發願要為農業這塊努力,再回頭看看自己這三年來我是做的太少了,去年為XX申請了種稻體驗,然行政準備很多,但老師們不領情,只能自己一人勉力扛完;而今年不甘心再次向四健會協會申請了種稻體驗及食育文化教學,但因個人因素與上司多次磨擦,在不想破壞團隊和諧,又有XX國小校長賞識,請我到XX繼續打拼的情況下,只好放下這個絕佳重新努力的好機會轉校了,再多的不甘心都得放下了。

今天又看到這段文章心中無限感觸;一路走來,為幸福勇往直前努力不懈,精神無缺--有友很幸福。

林如貞

(一)去竹子湖插秧的滋如姐補充

跌倒之後,不要馬上爬起來,
還要看看地上有什麼可以撿的!

--- 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

(二)

「在最貧脊的土地種出比沃地更好吃的稻米」布吉納法索巴格雷墾區
---總統農業和平獎謝順景老師

傳給我 約爾歐斯汀(Joel Osteen)「真實接納他人」的講道

這位牧師講得很淺白生動,我比較聽得懂
我看完後向老師感謝

老師回覆給我如下

"約爾歐斯汀(Joel Osteen)「真實接納他人」那篇的講道我再聽一次後,反省自己覺得自己做得不够好,還要再努力。我每週日都在聽Joel Osteen的講道演講,並把要點記下來並在我的讀書會中,和退休教授們分享。"

連老師都這樣做

讓我真的好慚愧
所以我也學習老師,認真反省自己,而且用手寫下來,再和好朋友分享,果然和只用眼睛看過去完全不一樣

影片28分鐘之後是講道

「真實接納他人」http://www.goodtv.tv/video/index.php/series/index/435/436/0/8334
「學會放下」(我個人比較喜歡原來的 get over it ) http://www.goodtv.tv/video/index.php/series/index/435

總統農業和平獎謝順景老師 http://www.peopo.org/news/73425

林如貞

我經常懷疑生命的本質是否就是一場挫折大考驗,無論是外緣或是內境也就是心田,都會遇到問題,如何面對真的不容易,能夠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應該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郭書紳

林如貞

ㄧ些朋友遭遇不如意的情況(我當然也會有)

所以我特別寫出許文龍先生做生意失敗的經驗

連他如此厲害,都曾遭遇那樣的情況

所以自己的不如意是否就像天氣變化的ㄧ般平常呢?

我並不是要大家否定自己憤怒,失望,悲傷...等情緒

因為那是大自然的ㄧ部分

而是鼓勵像許文龍先生把那個部份當成生命的養分

另ㄧ位張忠謀先生也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

連成功企業家張忠謀先生也是不如意十之八九

更何況我升斗小民

只是我常常會像脫韁的野馬

去想不如意的十之八九

很感謝老師和朋友們的幫忙

讓我心田常想"一二"

如貞

林如貞

謝謝, 很受益的一番話.~賴裕美
人 – 處世俗一般難 , 讀先賢書增見聞~廖家正

林如貞

我覺得夏天待在磯小屋裡真舒服,有日劇的fu~林如婷

許文龍真是一位有社會道德,智慧型的儒商,竟能注意到磯小屋的價值,實在了不起!我也要去借他的書來看,謝謝如貞分享!~李玉純

的確,若是一家公司不能為員工帶來幸福感,那這家公司存在的意義在那裏呢?~蕭文合

林如貞

謝順景老師回應:好文章,我已印下來當左右銘。

磯小屋至公陳瓊娥回應:好是感動 我更是珍貴我退休的生活 我是何等幸福

謝謝大家回應,我半夜爬起來打這篇文章很值得,真的很欣慰~~如貞

1

加入時間: 2008.09.12

林如貞

加入時間: 2008.09.12
1,626則報導
157則影音
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創價使命自覺」三代同樂插秧趣

2024-04-16
瀏覽:
2,250
推:
0
回應:
0

「打造蝴蝶樂園」李榮宗老師

2024-04-11
瀏覽:
3,954
推:
11
回應:
0

台南秈18三星柯林栽種第四年

2024-04-03
瀏覽:
3,984
推:
0
回應:
0

辦活動適合~好吃台南秈18糙米紅豆糕

2024-04-02
瀏覽:
4,390
推:
7
回應:
0

小朋友一掃而空的台南秈18地瓜煎餅

2024-03-27
瀏覽:
4,418
推:
16
回應:
0

hosting Japanese Ayumi and Hinata~すこい Yangmingshan Terraces

2024-03-26
瀏覽:
3,672
推:
10
回應:
0

Expressing gratitude for hosting Japanese Ayumi and Hinata

2024-03-26
瀏覽:
3,406
推:
0
回應:
0

打造台南菁寮桃花源~楊智謀夫妻

2024-03-20
瀏覽:
5,457
推:
51
回應:
0

2024台大農場百年祭天插秧

2024-03-19
瀏覽:
3,482
推:
0
回應:
0

捐贈雕像給磯小屋的奇美許文龍先生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74篇報導,共12,81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74篇報導

12,81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