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文化資產乾硬化

2013/04/21 20:33
3,586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有文化資產的身分,就有相對的保護機制嗎?不一定!像五溝水,一個台灣南部重要的客家傳統聚落,或是位於花蓮富里的吉哈拉艾,這個阿美族農村,同樣都遇到了,硬體工程建設即將帶來的考驗…

吉哈拉艾,一個坐落在花蓮縣富里鄉的傳統阿美族部落,在這裡生活的人,幾乎都以務農為主。

宋雅各,吉哈拉艾的有機稻農。跟平地方正整齊的稻田比起來,他的田地很特別,一層一層的梯田,順著山勢階階相連。雖然耕種不方便,但是他甘之如飴,因為吉哈拉艾的祖先,早在百年前,就以完全人工的方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灌溉系統。

吉哈拉艾,屬於鱉溪支流石厝溝溪流域,集水區面積約1,040公頃,全區6條水圳、總長4,100公尺,共灌溉部落裡15公頃的有機梯田。水圳水源來自東海岸山脈的最高峰-麻荖漏山,而周遭地形落差大,沿著山壁開鑿水圳,是唯一的方法,雖然圳體大都狹窄難行,但是水質清澈沒有污染,水量豐沛從不間斷,是部落農民擁有的務農優勢。

由於吉哈拉艾的水圳建設和梯田景觀,具備強烈的在地性和文化意義,近年受到官方高度重視。2012年5月,花蓮縣政府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吉哈拉艾登錄為文化景觀。縣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陳建村解釋,吉哈拉艾這個阿美族原住民部落,因為擁有祖先智慧開鑿的水圳,又有經由水圳引水灌溉的梯田,特別能凸顯這個部落的文化價值,對台灣來講相當罕見。

全台灣39處文化景觀中,吉哈拉艾是唯一涵蓋梯田的文化景觀。讓人意外的是,剛取得文化資產身分的吉哈拉艾,卻被一個突如其來的道路邊坡工程,打亂了正起步的在地守護行動。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長張運鴻表示,為了加強吉哈拉艾的部落交通安全,公路總局預計在要台23線的6K+900到7K+600路段,興築四個明隧道與邊坡掛網工程,經費約八千萬,所需工期為一年。交通部公路總局副局長趙興華進一步說明,因為當初在規劃工程作業過程中,沒發現這個路段,剛好就在富里的文化景觀範圍內,才會以居民通行的安全問題,當做最重要的工程考量。

台23線風景優美、山水綺麗,有小天祥之稱,是吉哈拉艾唯一的對外道路,對部落交通更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可是預計修築622公尺邊坡的工程下方,卻是百年水圳的所在地,因此在安全維護與文化保存之間,的確讓族人左右為難!

長期陪伴吉哈拉艾開展文化景觀工作的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說,其實道路邊坡工程的消息出來的時候,社區中沒有一位意見領袖願意召集大家討論,因為大家都怕被民眾質疑,「傳統觀念上是認為,鋪橋造路修路是好事,政府要花錢來興築明隧道,為什麼不要?如果有人經過這個路段被落石擊中,誰要負責?」

幸好,2012年12月,在縣政府文化局與東華大學的協助下,吉哈拉艾居民的擔憂和疑惑,開始受到交通部注意。豐南村19鄰鄰長曾英智就直接表示,他最擔心的就是水圳問題,因為按照公路總局的設計圖,其實沒有把水圳列入考量,如果道路坍方的時候,落石大量累積掉落到水圳,要如何處理?誰去處理?李光中老師也進一步說明,這條道路邊坡工程的基本資料不足,連地形、地質調查都沒有,更沒有提到道路下方的水圳生態,這樣的工程規劃,明顯不足。

可是要如何解決交通通行方面的問題?面對環境的特性與變化,住在部落的居民最了解,以世代的生活經驗提出建議,提高「非工程管理」的作為,是現下族人的共同期待。曾英智鄰長說,居民最在意的,就是大型機器進入文化景觀可能造成的問題,「大型機器一進入山區,反而製造山崩的危機,其實只要每年雨季或颱風過後,把自然落下的落石清理即可,無須花那麼多經費,又製造更大的坍方機會。」

從2012年底到2013年3月,短短四個月時間,交通部公路總局與部落居民,進行了四次的現勘或協商。到目前為止,居民對保護文化資產越來越有共識,而施工單位也已經鬆口不再堅持原案。公路總局副局長趙興華強調,一定會跟民眾進行溝通,尤其花蓮縣政府特別表達,這個地區是個文化景觀區,因此交通部一定會尊重地方民意。花蓮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陳建村強調,像吉哈拉艾這樣的文化景觀,其實是活的、動態的,在文化景觀範圍內的所有改變,並不是不能出現,而是應該要有一個機制,提供民眾參與並管理各種改變。

對吉哈拉艾來說,台23線的邊坡工程到底是危機?是轉機?雖然還沒有定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部落的主體性,讓文化景觀在吉哈拉艾的定義與實踐,出現了更多在地管理的可能性!但是場景換到屏東縣萬巒鄉,一個傳統的客家聚落-五溝水,卻沒有那麼幸運!

擁有完整的客家聚落與夥房文化,2008年5月,五溝水被屏東縣政府登錄為「聚落保存區」。但是就在2012年底,五溝水最大面積的滯洪區域,開始被人違法傾倒廢棄物。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站長劉晉坤說,目前以十噸卡車來計算的話,應該已經有將近20台車的傾倒量,主要都是建築廢棄物。

2013年3月12日,不法業者被環保警察依現行犯移送法辦,可是不到兩個星期,3月24日依然有人,在大白天明目張膽繼續傾倒建築廢棄物。不法業者被人贓俱獲,是因為貨車傳動軸斷裂無法離開現場。可是,就在警察與屏東縣環保局處理的過程中,已經有縣議員來電詢問,而萬巒鄉鄉民代表和萬和村村長,也親自到場關切。

在簡單詢問後,環保局人員依廢棄物清理法開罰最低罰金1200元,這個結果,讓在場人士皆大歡喜,雖說人的問題,終於得以解決,可是環境的問題,卻無人聞問,到現在為止,廢棄物依然堆置在那!

五溝水共有40座傳統合院,每個家族夥房的發展,都跟水脫離不了關係。因為充沛的地下水,造就了緊密的聚落關係,蜿蜒的水圳,描繪出人們的生活文化,然而在廢棄物威脅五溝水之際,屏東縣政府水利處的排水工程,也同時入侵五溝水的生命源頭。這是因為屏東縣政府,為了要一併解決五溝水東北方萬金村與吾拉魯茲泰武部落永久屋的排水問題,才會在2012年開始,推動「新赤農場永久屋基地聯外排水改善工程」,其中五溝水信仰中心廣泉堂前方的長流水湧泉、還有五福橋以下750公尺長的溼地,都將成為污水排水道。

對此,劉晉坤心裡有些憤憤不平,他說水利處的人曾公開表示,反正五溝水的聚落污水也是排入水圳,為什麼不能讓上游的污水,也一起排放到五溝水?可是他認為水利處的說法,完全忽視了五溝水人口少,水圳有能力代謝污水的情況,反而是用一種「既然已經被污染,那就乾脆讓它更嚴重也沒關係」的思維,在治理水圳和五溝水溼地。

其實,2012年初,邱文彦、田秋堇、張曉風等三位立法委員,曾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並實地到五溝水現勘預計施工的溼地環境,也和施工單位協調出「加強溼地滯洪」、「不得開挖河床」的共識。可是過了一年之後,回到五溝水卻看到,溼地已經被怪手入侵、湧泉也被硬邦邦的水泥完全包覆。排水工程的施工,造成五溝水的生活形態產生巨變,而累積出溼地環境的生態特性,也將一步步面臨險境。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工作人員葉日嘉解釋,在五溝水才發現得到的珍貴水生植物探芹草,原本在水圳中有一定數量,可是自從工程開始之後,探芹草的野生植株已經越來越少!工作站站長劉晉坤說,五溝水最重要的溼地生態資源,就是水草、魚類、鳥類和兩棲類,不少學者或研究生到五溝水來進行研究,就是因為五溝水以湧泉水流型的溼地而言,它的生物多樣性居全台之冠。

夏天的五溝水,不只美,還讓人驚艷!尤其水底世界的樣貌,讓人直接體驗到溼地生態的重要性。原來,五溝水的地名已經明白揭示,五溝聚落,必須有「水」才完整。可是,溼地的未來,卻岌岌可危,在人類世界裡,文化部門聽不到任何五溝水的求救訊號。這讓人不禁疑惑,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的五溝水,到底擁有了什麼保障?

文化資產保存法,從民國71年實施以來,歷經七次修正,為的就是要保存、活用文化資產,傳承一代一代的在地生命經驗。可是到現在,30年過去了,政府的硬體工程、業者的違法行為,卻一再挑戰文化保護的底限,以五溝水和吉哈拉艾的案例來看,台灣的文化保護工作,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真正遠離乾涸、硬化的危機?

本週還有~

B咖教授的實驗餐廳
東華大學教授宋秉明,被學生封為B咖教授,他笑著說:「我覺得很好啊!」,開餐廳以來,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行銷B級品。開餐廳怎麼跟教育扯上邊,另類的實驗計畫,在校園裡悄悄展開…

4/22晚間十點 公視13頻道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
我們的島粉絲專業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