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妘、林宜臻/台北市報導】這是一群由唐氏症、自閉症、小胖威利症等青少年所組成的劇團,藉由戲劇的語言訓練和肢體律動,從不敢開口到願意說出心中的渴求,甚至牢記每週上課的日子,也比以前更勇於獨立表現,不再畏縮依賴。戲劇成了這些身體不健全孩童最佳的復健方式,也讓他們更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
超越障礙演出 以戲劇撫慰心靈
每週六在華視大樓大廳,總會看見一群孩子排練戲劇的身影,除了動作稍不靈敏,說話有些不清楚外,他們和一般人沒有兩樣。聽從團長的指令,盡力做到導演的要求,身為罕見疾病病童的他們,願意付出加倍的努力,還擁有比一般人更熱情善良的心,就像他們的團名「小可樂果」,希望可以娛樂他人和自己,更期盼這個由身心障礙者所組成的劇團能開花結果。
小可樂果劇團隸屬於炬輪技藝發展協會,孩子們口中的「王奶奶」是劇團成立最重要的推手。王美珠是炬輪技藝發展協會秘書長,協會成立之初,她便是希望這些身心障礙的朋友可以發揮一技之長,也因為從小就很喜歡藝術,也總能從中得到力量,因此有了帶領這群身心障礙者接觸藝術的想法。
協會最初成立的是正音班,王奶奶希望這群孩子雖然行動上有些不便,但表達時仍和常人一樣,進而發展到幕後配音工作,但因工作環境對身障者有諸多限制,最後只好作罷。為了不讓訓練成果化為烏有,一九九五年,協會有了第一次廣播劇的嘗試,成果意外博得好評,不僅一掃身心障礙兒童無法勝任演出的疑慮,也讓許多人也因此受到鼓舞。
因為行動的不便,反而讓這群孩子的聲音感情更豐富,他們四處巡迴演出,鼓舞了很多曾經受挫的人。直到九二一大地震後,王奶奶深感戲劇的療癒需要及早扎根,不僅可以很快地撫慰災民,讓他們盡快走災害留下的陰影,也可以讓這群身體有缺陷,卻沒有放棄自己的病童擁有正面思考的動力,因此就在幾位朋友的協助之下,成立了「小可樂果劇團」。
陪伴成長 家長一同參與
小可樂果劇團是台灣第一個由腦性麻痺病童所組成的劇團,現在更有自閉症、智能不足或小胖威利症等孩子加入。最初僅能以「影子劇團」的方式演出,由各大專院校戲劇系學生陪同演出,在排練時家長也需一同參與,幫忙提詞、記動作,甚至有媽媽為還不識字的孩子看劇本,一次一次讓他背好台詞,得以順利演出。
小可樂果劇團是台灣第一個由腦性麻痺病童所組成的劇團,現在更有自閉症、智能不足或小胖威利症等孩子加入。最初僅能以「影子劇團」的方式演出,由各大專院校戲劇系學生陪同演出,在排練時家長也需一同參與,幫忙提詞、記動作,甚至有媽媽為還不識字的孩子看劇本,一次一次讓他背好台詞,得以順利演出。
現任團長王滿玉,是劇團五名創始團員家長之一,從家長變成團長的角色,就是希望可以讓更多有同樣問題的家庭走出來,協助孩子正常發展。當初,因為擔心沒人要來看戲,許多家長還會一次買數十張票,邀請朋友來鼓勵孩子。「雖然辛苦,但看到這群孩子一次比一次更進步,心中就有滿滿的感動。」目前劇團演出均已無售票,僅由秘書長和團長募款的方式繼續經營。
從被動到主動 孩子們活出自我
在劇團裡,導演會依據每個孩子的特質來分配角色,雖然孩子們最愛扮演「王子」或「公主」的角色,「但一齣戲哪有那麼多王子?」這樣真實的表露,其實更代表著這些孩子,已經從過去被動的學習,變成如今主動的爭取,甚至還有孩子在擔任王子角色許多次後,願意禮讓,讓更多人有機會嘗試。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簡單的行為,卻是這群孩子和師長多少的努力和付出才得以造就的。
導演翁岱琴說,在訓練這群孩子的過程中,動作和台詞都可以藉由不斷的練習來呈現,但角色的「情緒再現」卻無法輕易做到,僅能透過一次次重複不斷的練習才能克服,也因此劇團排演一齣戲通常都需要超過半年的時間,才能讓他們清楚切割現實和虛擬的角色,並且表現出各種角色的情緒。
克服不完美 身障兒走出自己的路
小可樂果劇團的病童透過戲劇的全方位療癒,如今已經不再需要影子演員的協助,可以獨立演出,甚至還有演員開始自編劇本。加入劇團四年多的蔡騏楠,已經寫過三部劇本,問起他如何無師自通,他只笑說「自己喜歡看電視,還要活在角色的故事裡」,同樣是二十歲,蔡騏楠靠著戲劇的力量走出過去自閉症的陰影,還可以大聲說「我覺得自己是個很有才藝的人」。
透過戲劇的療癒,讓他們得以光彩亮麗,充滿自信的站在舞台上,看著每一位孩子臉上的笑容和熱情,很難想像他們是克服了多少身體和心理上的障礙,才能在舞台上精準的展現出每一個動作、每一種表情、每一句台詞,這些努力與付出,才是最讓人動人的地方。
延伸閱讀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