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愛鄰舍用教育重新塑造兒童品格

2025/03/10 21:00
11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記者吳艾宣、朱庭萱/桃園市中壢區報導一個國小生為何總是躲避任何突如其來的聲響?小俊(化名)走進愛鄰舍的輔導中心。三歲那年,他曾遭遇嚴重家暴,身體六七成的面積滿是傷痕,聲音對他來說是隱藏的威脅。家庭的創傷讓他多次在超商偷竊,在社區的名聲差到連補習班也拒收他。直到愛鄰舍的老師們接手,教導他彼此相愛,重建小俊的品格,他逐漸放下心防,重拾對人際關係的信任。

      如今小俊不再偷竊,也會主動幫老師的忙,期望成為小領袖。這是愛鄰舍基金會輔導兒童的其中一個案例,愛鄰舍基金會深耕兒童與青少年品格教育已經二十年,致力於培養身心健全的青少年。

      ↑ 愛鄰舍老師在輔導孩童讀書。圖片提供/愛鄰舍基金會

      愛鄰舍基金會由林雄堅夫婦創立,他們是教會中的牧師與師母,在美國修讀神學。林雄堅原本在美國擔任橋樑建築師,擁有高薪的安穩生活。但他們受到宗教信仰的感召,因此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安逸生活,於1991年回到台灣到中原大學任教,於中壢生根。

      最初,他們從關懷大專青年的服務工作開始,後來林雄堅發現治安不良的問題,其中包括青少年飆車,以及1997年,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遭歹徒綁架並殺害,震驚社會。根據當時的新聞報導指出,主嫌陳進興等人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黃金半年」期間,因缺乏適當的照顧與引導,導致成年性格偏差、走上歧途。因為這種現象,林雄堅夫婦認為台灣有需要採取教育的行動,因此他們於2002年成立了愛鄰舍協會,提供弱勢家庭免費的兒少課後陪讀,致力於幫助台灣的脆弱家庭和青少年。他們選擇不生育子女,將時間和愛心全部投入到需要幫助的孩子身上。林雄堅夫婦特別重視對未來世代的培育,他們希望那些原本容易被社會忽視的中輟生,可以找到一技之長,讓他們去學餐飲、水電等生存的技能,未來有一個工作可以謀生,更能成為社會的領袖。

      2010年起,愛鄰舍基金會結合桃園在地大學資源,招募青年志工,透過培育志工陪伴兒童,協助其探索人生方向。2013年創辦愛鄰舍學苑,透過讓孩童接觸課外的不同領域,培養他們興趣與能力,幫助國小、國中及高中的孩子找到目標。2015年成立幸福企業社,以社會企業方式運作透過餐飲、服飾等事業,將盈餘回饋社會。2019年更進一步成立愛鄰舍學園,協助中輟生或弱勢學生重返校園 、穩定就學。兒少之外,愛鄰舍也提供身心障礙者、失智失能長者日間照顧服務。

      ↑ 愛鄰舍基金會服務大事紀。製圖/吳艾宣

      從迷茫到使命 用行動關懷弱勢

      杜立民原就讀長榮大學,後來轉學至中原大學。在大二時,因學業不佳差點退學。他修讀了宗教哲學課,授課老師正是愛鄰舍基金會董事長林雄堅,課程不僅探討宗教,還強調生命教育與服務學習。透過這門課,他接觸到基金會並接受輔導。一場車禍後,輔導老師親自為他擦藥,讓他感受到溫暖的關懷,並決心將這份愛延續下去,用心陪伴孩子,發現愛的陪伴讓孩子們逐漸改變。

      自大二起至畢業後,杜立民一直以志工身份服務基金會,專注陪伴孩子。他發現,受3C產品與社群媒體影響,現代孩子難以專注學習和品格培養,而四歲到十四歲這段成長黃金期中父母因忙碌疏於照顧,導致孩子沉迷網路或處於不良社交環境。他認為僅靠陪伴不足以帶來改變,便致力於培養兒童或青少年的品格。如今,杜立民成為基金會男生兒少督導,協助不同年齡層男孩解決生活挑戰。

      楊于萱是桃園人,高中時因公民課作業接觸愛鄰舍協會,開啟她對社會服務的認識。在擔任龍岡國小夏令營志工時,她接觸到弱勢家庭的孩子,例如一位整個夏天只穿校服、家庭照顧不足的隔代教養孩子。她觀察到協會用心教導孩子基本生活技能,並提供全方位關懷,於是加入協會每週抽空陪孩子寫作業。

      升大學時,楊于萱選擇留在桃園就讀中原大學,並擔任服務性社團社長,帶領同學參與志願服務。她意識到僅靠第一線服務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開始對社會企業產生興趣,結合家族商業背景與財經專業,探索支持協會和幫助弱勢家庭的新模式。畢業後,她攻讀企管所,專注社會企業研究。如今,楊于萱負責基金會的幸福企業社,幫助中輟生銜接就業,提供他們有興趣的職業訓練,為青少年打造穩定的發展平台。

      愛鄰舍矯正孩童心態與行為

      杜立民透過傾聽和理解,幫助受創的孩子走向健康成長。2023年4月,三年級的小俊(化名)加入愛鄰舍輔導中心。他三歲時曾遭受家暴,身體六七成面積受傷,缺乏安全感,對聲音極度敏感,稍有異響便緊張戒備。小俊曾被安置機構照顧兩年,但因內心需求未被滿足,他在超商偷竊,被補習班拒收。在進入輔導中心前一個月,他在醫院接受精神疾病治療, 依賴藥物控制情緒。他的行為雖然醫療體系、心理師、社工等多方資源都試圖介入,但還是沒辦法有效解決他偷竊的問題。

      小俊加入愛鄰舍體系後,愛鄰舍秉持「彼此相愛」的理念,以「對上、對平、對下」的方法陪伴他成長。「對上」教導他如何與師長相處,清楚表達需求並建立信任;「對平」引導他與同儕有效溝通,化解衝突並懂得換為思考、培養同理心;「對下」則強調老師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原因,提供安全感與支持。半年後,小俊不再偷竊,開始主動幫助他人。他的轉變源於無數次的傾聽與接納,逐步重建品格。

      冠冠(化名)是新住民家庭的孩子,自幼加入愛鄰舍,現已是高一學生。母親來自柬埔寨,家庭經濟穩定,但因過度寵愛,他養成散漫、自我中心等習慣。基金會耐心陪伴,透過每週領袖訓練幫助他成長。剛開始,他在講座中邊聽邊玩,但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學會專注並參與討論。

      這些講座以國際時事和運動賽事啟發孩子思考,如探討棒球冠軍賽中洋基隊的多次失誤,引導孩子犯錯的話要反省自己 。冠冠逐漸蛻變為有責任感的少年,高一時主動學習幼兒保育,立志成為幼兒專業人員。

      而社會局也表揚愛鄰舍協會的模範兒少,提升模範兒少自信與自我肯定。冠冠的努力獲得家人與老師的肯定,榮獲桃園市「小太陽模範生」與模範獎勵。

      愛鄰舍培訓新技能 為孩童圓夢

      楊于萱提到,小羽的父母離異後,父親入獄,留下他與兩位高中就讀的姐姐相依為命。姐姐們分工合作,一人工作、一人讀書,輪流完成學業。期間,小羽進入愛鄰舍家園,這裡成為他的第二個家。老師們不僅照顧他的生活,還在學業與心理成長上全程陪伴。小羽白天上學,放學後參加陪讀班,晚上回家園休息,在穩定的環境中逐漸找回自信。

      升國中後,小羽進入愛鄰舍學苑,接受個性化教育支持,並從國三起參與中央廚房的餐飲培訓,學習基礎技能。他每週協助準備餐點並騎腳踏車送餐給長輩,展現責任感與服務精神。此外,小羽對剪輯感興趣,經由專業老師指導,掌握了相關技術。如今,小羽已是大一學生,並在西堤餐廳工讀,靠國中至高中的餐飲訓練迅速適應工作,開始自立。

      愛鄰舍中央廚房還培育了兩位特別的實習主廚。一位新住民學生懷抱成為街頭廚師的夢想,立志用廚藝幫助飢餓者;另一位少年來自破碎家庭,父母離異、父親早逝,母親曾試圖將他送往安置機構,當時仍是大專生的杜立民老師,負擔他的生活與學費,讓他堅持完成學業,最終成為實習主廚。

      如今,兩位主廚已是大二學生,白天在愛鄰舍廚房實習,晚上則在夜校學習專業。他們將技能與夢想結合,努力用專業服務更多人。杜老師與團隊以責任為根基,引領孩子成長為回饋社會的人才,用行動實踐愛鄰舍的理念。

      協助消弭貧窮 讓孩童成為領袖

      楊于萱分享,吳宜(化名)來自一個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後,媽媽因為嚴重的憂鬱症狀,有十二次試圖自殺,無法提供吳宜穩定的成長環境。吳宜目睹母親的痛苦而無能為力,既要承受媽媽的狀況,又得設法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導致她時常陷入極度低迷,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後來,吳宜來到了愛鄰舍的陪讀班,老師們很快就注意到她的特殊需要,不僅在學業上給予協助,更深入了解她的家庭背景。愛鄰舍有一套輔導系統,每個孩子都會有一位輔導老師,全程關注他們生活中的大小需求。老師在需要時會到吳宜的家中探訪,探訪她的母親,以及在冬天時主動提供禦寒衣物或棉被。他們也協助吳宜處理學校和生活上的問題,講義買不起時,老師會幫她籌措經費;媽媽沒辦法給吳宜生活費,或有學費要繳交時,也是老師們自掏腰包盡力協助,社工也協助她申請社會的補助。直到吳宜進入國中,愛鄰舍的學園開始運作,協助因個人或家庭因素,無法順利就學的國中小學生穩定就學,她進入了愛鄰舍學園,透過老師的持續支持安心學習,現在成為愛鄰舍學苑的老師。

      愛鄰舍願景 期望清零中輟

      愛鄰舍協助照顧的許多幼兒來自破碎的家庭,其中未婚媽媽所生的孩子佔不小比例。這些年輕媽媽通常來自中輟生背景,她們可能因網路交友而面臨性剝削,這些媽媽在心智尚未成熟之際便成為母親,她們所提供的教養方式往往是模仿自身成長經驗。孩子們長大後容易重蹈覆轍,早早輟學、懷孕,形成一代又一代的惡性循環。愛鄰舍不希望幼兒長大後跟媽媽一樣,因此愛鄰舍協助媒合聯繫相關資源,幫助這些媽媽就業,在媽媽工作時,協助照顧幼兒,由愛鄰舍補足孩子的成長需要,這是基金會未來在大北坑的重要願景。

      愛鄰舍協會也擴大發展,如今正計劃在龍潭的大北坑建設一個全天候的兒少全人關懷園區,希望能降低桃園的中輟率,最終實現「清零中輟」。這一目標的緣由來自於行政院的全桃園數據顯示,國小階段的中輟生人數只有五、六十人,但到了國中卻增至三、四百人,這差距並非因為國小生沒有中輟的風險,而是因為國小生尚缺乏獨立能力,問題被隱藏。進入國中後,隨著自主能力的增強,更多青少年可能走向誤入歧途的路,進入少觀所、少年監獄。因此,愛鄰舍基金會在孩子兩歲開始就介入,補救、建造他們的品格,從根源上減少社會問題,以降低社會成本。

      ↑ 桃園市國中小中輟生人數統計。製圖/吳艾宣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讓我們能更加瞭解桃園所遇到的學生中輟問題非常嚴重,許多中輟生有可能在沒有大人或同儕的指導與陪伴下,在外面接觸到不良的事物,導致他們行為產生偏差,愛鄰舍看到這些問題,因此讓機構裡的老師和同學,可以給這些中輟生快樂的成長環境。但不止桃園,全台灣有許多中輟生問題,還需要許多人的努力才能解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