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大社部落 原民藝術家的搖籃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李奕霆、張詠絜/屏東縣報導】走進屏東大社部落,映入眼簾的是排列井然有序的木造房屋群。若細心留意,不難發現各家主人的創意巧思及美學展現,無論是門前的鐵雕裝飾,或者石牆上的百步蛇圖騰雕刻,皆藉由注人排灣族傳統藝術文化的精神,使得整座社區猶如一座「無牆的藝術館」。

 
位在屏東三地門鄉的大社部落,是排灣族拉瓦爾雅族最古老的一支,自古以來相當重視藝術與傳統文化,即使二○一○年因八八風災從原鄉遷村至平地,社區居民仍傳承排灣族精美的傳統工藝,以雕刻、皮雕、琉璃串珠、圖騰彩繪等方式,展現其藝術創作的匠心獨具。
 
大社部落入口處的石板上,裝飾著象徵部落的圖騰,展現社區獨特的藝術氣息。
 
自原鄉搬遷 成為文化復甦契機
大社部落以藝術創作作為社區營造的發展主軸,並非社區居民的突發奇想。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達瓦蘭教會牧師田天財表示,藝術創作本來就是排灣族生活的一部份,並不是從原鄉搬遷後刻意產生的區隔,而是代表一種生命的延續性。
 
「我想這是上帝給的機會。」田天財說,自原鄉搬遷,給予了大社部落一個發展的契機,將其原本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蘊,以及藝術創作的成果累積,賦予社區一個文化復甦的機會,讓社區居民得以發揮他們的創新與創意。
 
大社部落的每戶人家都會將前院設計成具有自家特色的樣貌,細心營造自己的家園。
擅長鐵雕藝術的人家以藝術品來裝飾家門。
 
排灣族口鼻笛大師許坤仲將房屋外觀漆成白色,並巧用圖騰彩繪佈置牆面。
藝術工作者眾多 整合成最大挑戰
目前大社部落中從事藝術創作者共約三十位,專攻領域遍及串珠、陶壺、青銅刀、雕刻、竹編、石板、皮雕等素材。如藝術工作者武玉玲,家族中向來有製作銀飾及珠鍊的傳統,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身也投入結合傳統琉璃珠與首飾設計的創作;藝術工作者歷瓦厄繞希細勒師承藝術大師撒古流‧巴瓦瓦隆,從小開始學習陶藝與雕刻,擅長大型地標的公共藝術創作。然而,雖然藝術工作者們皆有各自的發展,以及專事經營個人工作室,但缺乏整體的整合和串聯,塑造大社部落的專屬品牌。
 
大社部落的社區耆老正在製作傳統弓箭。
 
有鑑於此,田天財提出三個促進大社部落社區營造的革新方向:社區營造首重教育,因此分別從部落中的長榮百合國小以及達瓦蘭教會雙邊落實。學校教育使部落青年意識自身文化的價值,並反思其延續傳統的使命,如大社部落藝術工作者峨塞‧達給伐歷得為現任長榮百合國小雕刻班講師,持續為部落投入文化教育工作;教會則運用其在部落中的核心角色,扮演心靈改革以及宗教撫慰的關鍵。
 
其次則為藝術工作者的整合,藉由部份的有志者率先發起、逐步串聯,運用時間以及成果經驗的累積,達到後續社區成員群起仿效的效果;最後則為地方有力人士的參與,無論是部落頭目、社區耆老或者民意代表等,對於大社部落的社區發展及推廣而言,都有正面的效益與影響。
 
藝術家齊聚一堂 默契串聯
大社部落居民對於藝術創作的社區發展核心的共識已逐漸形成,藝術工作者之間的默契也漸趨成熟。二○一三年二月舉辦的「屏東三地門鄉藝術創作工寮」即為顯著的成果,此活動是專事不同媒材創作的藝術工作者的首次集結,在為期一周的工作坊期間,藝術工作者們以現場創作的方式,讓民眾清楚看見一件藝術品如何自原始天然素材,轉而被賦予豐沛的生命,並向大眾宣傳三地門鄉「以文化造鄉」的發展方向,藉由藝術之鄉的塑造,將部落工藝創作行銷至國內外,帶動社區產業發展。
 
參與本次活動的峨塞‧達給伐歷得說,這是三地門鄉藝術工作者首度齊聚一堂的場合,相當難得。因此他的創作以眼睛作為意象,並取其「眺望」的意涵,傳達原住民正視藝術創作,以及發揚少數民族文化的使命。不過他也提到,礙於現今《礦業法》規定,國有礦產未經取得礦業權不得開採,使得藝術工作者在素材採集時處處碰壁,即使他們只是取材自天然崩落的石板,而非以外力破壞的方式,明顯形成保護傳統文化與法律公權力之間的矛盾。
 
 

藝術工作者峨塞‧達給伐歷得在屏東三地門鄉藝術創作工寮進行現場藝術創作。
 
未來一年 專注整合平台的建立
在原住民部落中,教會往往成為建立秩序的支柱,與凝聚族群認同的重要推手,因此在大社部落長遠的發展當中,達瓦蘭教會將是一個重要的據點。田天財表示,未來一年內,教會將會創建整合與溝通的平台,藉由定期的聚會使社區居民凝聚並製造歸屬感。一旦居民產生與社區的契合與連結,社區發展的推動將會更加順利。
 
此外,觀光是大社部落社區發展的重要趨勢,整合平台的建立也有助於擴大社區的能見度,並促進社區產業的品牌建立與行銷。
 
 
 
 
 
延伸閱讀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7則報導
2,272則影音
708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700
推:
0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2,619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2,824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569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313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3,217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6,402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6,907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284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031
推:
0
回應:
0

屏東大社部落 原民藝術家的搖籃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4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4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