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有餘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分感動、一分希望
耕耘有餘:源遠流長 收穫有餘:成果共享 感動有餘:不分你我 希望有餘:永續傳承
今(12日)於臺中市霧峰區省議會前方不遠處,有一塊四分地,上演著一場他鄉與在地的感動交遇。阿美族人手中的一盤小米穗,象徵著翻山越嶺的漂流,終要異地安住;一把鋤頭,代表深耕土地的付出,要挖掘出立穩強健的根本。小小的四分地,準備要耕耘著原住民族夢中回憶的金黃,在這遠離故鄉的都會區中,創造新的原住民都會傳奇。這塊四分寶地,由霧峰湧旺羊媽媽觀光農園莊湧裕老闆與兄長,提供久未墾用的自家農地,做為亞洲大學霧峰學團隊的教學場域,亦結合絲田水舌的自然農法與阿美族傳統耕作知識,進行實驗性的保種農耕技術。莊老闆提到,個人經營農場已無力負擔農田的耕作,與其將之荒廢,不如結合亞洲大學有理念的教師團隊,做為地方資源聯結與教學的場域,也讓更多的在地居民與社會人士,共同藉由土地的勞動,放下喧囂回歸自然的純真,也看見霧峰大社區的人文活力。
這塊土地在進行播種以前,已經連續一個多月進行除草、墾荒工作,由絲田水舌企業負責人孫崇傑建築師帶領工作夥伴,連同花東新村的阿美族人一起整理田地。這塊地主要有三個願景,一是透過在地人士與阿美族人的合作,將自然農法的技術來耕種原民的傳統小米,透過既有品種的耕作與收成過程,有機會將原鄉小米留種保值,進行長期的培育與共享,並且成為亞洲大學與社區互動的場域。而前來耕作的阿美族人都是霧峰花東新村的居民,由臺中市都市原住民族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陳玉蘭,阿美族企業家柳賢冠先生,帶領居民及家人一同參與耕作實務。
孫崇傑表示,這塊田的行動主要有兩個意涵,一是「藏種於農」,二是「霧峰學」,說明藏種於農即是保護在地性的農作物種子得以遺傳永續,這需要不斷的透過耕作與培育篩選,才能找出適應環境的優良品種,創造生物多樣性,今天便是透過原民小米的復耕,結合無污染、無毒害的自然農法方式,循序漸進的達成這個目標;在這裡的霧峰學概念,是透過土地與人的連結及勞動的分工合作,回到人與人之間傳統農忙的互助情境,藉由行動的付出,分享彼此的努力與共享收穫的成果,這是一種歷史情感的再生產過程,也是現代人最缺乏的互動關係。
亞洲大學霧峰學廖淑娟老師與林錫銓老師認為,很感謝莊老闆願意提供這一塊田,可以讓花東新村的居民,將原鄉小米帶到這裡,重新看見原鄉的感動,因為我們這一群人的共同努力,才讓更多有理想有熱情人聚集在一起,不僅是幫助花東新村的居民,將傳統農業文化帶來都市生根的機會,也讓我們亞洲大學的學生,多了一塊實務教學的社區教室,更希望今年可以看見小米豐收的樣子,真是令人期待。柳賢冠先生期盼,運用這一個難得的機會,讓都會區的阿美族人體會到原鄉文化保存的不易,透過外界的資源與族人自身的努力,在小米耕種的過程,也教導族人及大眾認識原民文化,並獲得肯定與更多的支持,這一次是試驗的開始,也是務實的開始。
小米播種前,由花東新村長老劉信結先生擔任主祭官,首先佩上禮刀與頭冠,獻上玉米、甘藷、小米穗與麻糬,透過蕉葉沾染米酒後,告祭天地祖靈眾神,感謝在地朋友、亞洲大學的支持,期望先靈能夠感受到我們的真誠,獲得祖靈的祝福與庇護,讓小米能夠豐收,接著再由長老宋智輝先生與柳冠賢先生祝唸祈禱詞,儀式結束後,現場眾人共飲米酒,代表祈福儀式的結束。
花東新村秘書長簡宏哲表示,這塊田地能夠種植小米,藉由長老的祝福,讓原漢不分你我共襄盛舉,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動的事,花東新村於921災後定居霧峰10多年,也正在期盼就地重建的到來,於此同時,能夠在霧峰的土地上,灑落原鄉的小米種子,亦代表著原鄉文化在都市,將要開展一個新的旅程,原住民文化能夠在都市傳承,代表著都市即是新一代的原鄉,保護原住民文化傳承,不只是原住民自身的責任,也是身為現代公民的多元態度,只有如此才能成就臺中市做為多元文化城市內涵的底蘊。
這場土地播種儀式的參與者,另有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秘書長吳東明、霧峰農會柯義雄、黃志達先生、亞洲大學社工系蕭至邦老師;阿罩霧文化創意協會張芳玲老師、舊正社區理事長張有明、開物文創公司、小倩、小淑娟、吳立偉(本次開墾的重要主力)、阿美族陳雅惠、陳玉粉等人,見證這場都會區有史以來,大學、社區居民、地方人士、阿美族人齊聚一堂,為原住民文化的用心與小米的滿黃收成做準備,踏出歷史性的一刻。
本次的紀錄影片如下網址:
1. 臺中市霧峰花東新村小米播種祈福http://www.youtube.com/watch?v=BpKw5pyaHWE&list=HL1363089774
2. 臺中市霧峰花東村長老試範播種小米http://www.youtube.com/watch?v=FNGThak_S8U&list=HL1363089774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