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說媽媽的話 新住民第二代傳承東南亞 豐富台灣在地文化

2015/04/30 14:18
3,697次瀏覽 ・ 1,286次分享 ・ 2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羅椀齡/台北、屏東報導)

儘管曾遭受歧視,婷婷說,自己是越南人,也是台灣人,她為這點感到光榮。(羅椀齡/攝影)

 

照片

積穗國小母語傳承課堂上,越南籍老師正在台上教越語。因為當天是期中考,有些學生因此請假沒來。(羅椀齡/攝)。

「雖然女兒說她是台灣人也是泰國人。但我還是跟她說妳要學泰語,因為東南亞地區會起飛,不像以前那麼落後,不要放棄妳的母語,這是妳的機會。」

來自泰國,居台19年的新住民徐德秀,有兩個女兒,分別就讀高三和高二。徐德秀說,新二代學習越多語言,就越有機會和空間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如果沒有從小教母語,以後孩子會怨懟她。

在家裡,徐德秀用泰語和孩子溝通,先生聽不懂就請孩子當即時口譯,徐德秀笑著說,女兒如果翻得好,她就會跟女兒說:「嗯~你這個有九十分!」

因為先生在航空公司工作的關係,徐德秀回娘家的機票有優惠,所以徐德秀和女兒一年至少會回泰國娘家兩次。哥哥的女兒和她的女兒同年,一開始語言不通,兩人只能比手劃腳、溝通很辛苦,徐德秀於是鼓勵女兒勇敢去講,聽不懂就跟著重複,久而久之就會講了。

在當地,她會要求女兒去市場買東西、換錢,到寺廟就要入境隨俗。除了語言外,她們不知不覺地也習慣了當地的文化。

徐德秀說:「雖然她們的泰語沒有我這麼流利,但也足夠她們獨自在泰國生存了。」她說,帶女兒回去,是為了親自體驗母國的語言、人、各種和台灣不一樣的事物,甚至連空氣都是不一樣的。

徐德秀的小女兒現在常聽泰文音樂,因為能理解歌詞,覺得很好聽。徐德秀認為,這是學習母語最好的心態,能夠融入母國文化並引以為榮,不害怕被人知道新二代的身分,也因為這樣在學校的適應沒什麼問題。

老二打算推甄上大學後,回泰國參加當地的歌唱選秀比賽,因為她很崇拜三年前在當地電視節目上看到、最近剛出片的選秀歌手。

徐德秀回憶以前,學校會發通知單給新二代,其他同學看到就會好奇。但她從小就跟女兒說,如果有人問妳媽媽是不是外籍,不用害怕,你要很勇敢、驕傲地跟同學說:「對,我媽媽是泰國人。」因為這是尊重你自己一種的方式。

由於從小熟悉泰國語言和文化,徐德秀的女兒們除了在台灣適應良好外,也在東南亞打開了另一扇機會之窗。但是,並不是所有新住民家庭都很重視這項文化資本。

新住民媽媽、新住民第二代身兼母國和台灣的雙重身分,如何一方面適應台灣生活,另一方面又傳承母國的文化,就成了兩者所共同面臨的問題。

「小孩子在台灣出生,當然像、也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講話都是台灣腔調了阿!」來台27年,小孩分別就讀高一、小四的緬甸華僑林麗雲,理所當然地說道。

她和分別來自越南和印尼的同事一起在新北市政府聯合服務中心擔任通譯,三人的孩子年齡分布遍及國小、國中、高中。

儘管三人平時都會購買家鄉味給孩子吃,也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夾雜簡單的母語。在台灣有限的異國文化空間裡,如新北市一年一度的潑水節,以及早期南洋華僑遷居的中和緬甸街,仍不足以引起孩子對母國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在台灣,新住民第二代孩子對母國文化的認知和學習意願都很有限,來自印尼、居台19年的曾萍華,對此也深有同感。她表示,剛來台灣時學中文和台語就已經來不及了,從沒有想到要教母語,結果孩子升上國高中後,課業繁重、課外活動又多,這時變成孩子沒有時間和動機學母語。

曾萍華說:「我覺得台灣的教育讓小朋友壓力好大,小朋友功課很多,又要學英文,孩子想學母語都沒時間。」她本來計畫從教印尼拼音開始教起,後來也因課業繁重作罷。

不過,曾萍華還記得四年前,和家中年紀較小的老三、老四雙胞胎,一起參加母國舞蹈自創比賽,當時家裡每天都充滿了印尼歌曲。不料家中老二的語言能力強,聽了了一、兩天就能朗朗上口,也被拉進來參加。於是四個人在家裡唱唱跳跳,還全家總動員用掃把和紙版做道具斧頭,模擬歌詞中辛勤種玉米的情境,最後拿了第一名。

雖然先生和婆婆都贊成她教母語,有時甚至也跟著學,但是她語帶惋惜地說:「小孩比較少回印尼,一定會感覺自己比較像台灣人。」曾萍華沒有辦法帶著四個孩子一起回印尼,時間和金錢成本是主因。

無論是完全融入台灣社會、還是繼承母國的文化,對屏東縣西勢村的越南新住民鄧翠玄、和她國小五年級的女兒婷婷來說,都是困難和奢侈。儘管鄧翠玄人前總是面帶微笑,還是藏不住眼底深深的哀愁。

鄧翠玄13年前來台時完全不會中文,當時年僅19歲的她不僅要面臨語言不通的情形、還要受到鄰里歧視的眼光。

這樣艱難的處境也延續到她的孩子。因為她的孩子婷婷小一入學時,學校主任告訴她,某某人的家長叫婷婷不要和他們的孩子讀同一班。「那時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打擊。」鄧翠玄忍不住哽咽。但她告訴自己和女兒,嘴巴長在別人身上,自己要努力,不要讓別人看不起。

一臉酷樣的婷婷,淡淡地說:「小一還沒考試的時候,同學都會感覺說我就是很爛的人,說外籍人士的小孩功課很差。」但婷婷考試出來成績都很好,漸漸地大家都會和她交朋友、一起玩,她也不會感覺自己就是個怪怪的人了。

厚厚一疊獎狀證明婷婷的優秀:班上前三名、活動參與、模範生…數也數不清。下課了,同學在踢足球、講八卦,婷婷去圖書館看書;回家了,和媽媽一起念國語教材;就連訪談當下,她也不知從哪拿來了一本課外書,在媽媽旁邊靜靜讀著。

鄧翠玄說,她來台灣沒有賺到什麼,「只賺了一個乖巧的女兒。」她說,女兒積極參與活動,為的就是證明新住民的孩子不笨。

但是,婷婷的優秀表現並沒有受到該有的注目。

鄧翠玄表示,大家用放大鏡來看新二代,台灣孩子成績好被稱讚,新二代成績好不被重視、不好就誇大其詞。婷婷偶爾從班上第一名掉到第三名,就會受到同學的耳語。再加上在台灣的家族裡不認同她的外籍身分,連帶著也不重視婷婷。

「如果我是台灣人,孩子這麼優秀,你認為她的家族是不是覺得很驕傲、很疼愛她?」但是,她沒有被這樣對待。講到這裡,鄧翠玄已經泣不成聲。

鄧翠玄神情複雜地說:「大家都說越南落後,但現在越南發展很好,因為土地面積很大,是台灣的九倍,長遠來看台灣是不如越南的。坦白講,台灣人沒有跨出去看看,還活在過去短暫的繁榮裡…」

和在台灣複雜的處境相反,越南娘家的溫暖人情讓婷婷很嚮往,除了會用網路搜尋越南相關資訊,在班上也會適時主動介紹越南的風俗民情,婷婷說:「大家了解之後,也不敢再歧視了。」

婷婷以前害怕別人知道媽媽是越南人;現在她不會這樣想了,反而感覺很光榮,「我喜歡越南的文化,因為媽媽在那邊生長。」婷婷說。

婷婷也叫媽媽要對自己的國家有自信,以後如果有機會,她要學習越南文,去越南當交換學生。

「我長大以後要多賺一點錢,回來養媽媽,讓她可以多回去越南,多吃一些。」婷婷早熟地說,臉上一點孩子氣也沒有。

照片

婷婷的學業成績非常優秀,讓鄧翠玄感到非常欣慰,兩人彼此扶持努力,成為對方的心靈和生活支柱。(羅椀齡/攝)

照片

婷婷的家境並不寬裕,母親鄧翠屏平時晚上會加工銅線貼補家用,手上留下一條條割痕。(羅椀齡/攝)

類似的情形在過去更嚴重。近日有一名新二代在網路上頻受騷擾,她因姓氏特別而不願具名,只願以臉書名小逸發言。27歲台泰新二代小逸表示,國小最印象深刻的是,學校老師會請加拿大歸國的小孩分享成長經歷,對同樣有不同成長背景的她,卻沒有相同的重視。

曾有不熟的朋友認真問她:「妳有沒有覺得因為你媽媽是泰國人,妳的學習成績比較差、比較笨?」小逸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講出來,語氣從原先的輕鬆轉為嚴肅。

小逸說:「對國籍的無知不可怕,認真討論中所夾帶的歧視和偏見,反而最傷人。」

如今自己已經長大成人,開始明白多元文化的重要,小逸覺得自己小時候沒有學泰文真的很可惜,當時媽媽是因為怕她被歧視才沒有教她,不過,現在回頭看,她認為當時無形中也是再次貶低、歧視了母女倆身為新住民及新二代的身分。

在回歸母語的過程中,她發現很多人和她有一樣的狀況。不過,「當你沒有去生活在那個地方,你所獲得的東西都會少那麼一點。」她的語氣透露遺憾。

相較之下,二十年後的今天,新二代能夠獲得的資源和關注其實更多了。

2011年開始,誠致基金會和四方報共同發起外婆橋計畫,邀請新住民親子和台灣的老師,一起回外婆家過暑假,為的就是讓新二代能夠和母國零距離的接觸。

目前就讀嘉義水上國小六年級的台泰新二代林巧涵,在去年參與這次計畫,收穫良多。

林巧涵說,主要參與的動機是想讓媽媽回去看車禍受傷的外婆,因為外婆半夜去市場賣甜點的時候,遭酒駕車輛撞到。學校於是藉此發起了全校性募捐計畫,將文具和物資一起帶給當地有需要的小朋友。

當時回外婆家,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跟著外婆去市場賣甜點。甜點晚上就要做好,凌晨一、兩點起來包裝,再到市場去批發,她覺得外婆很辛苦。她說,甜點的味道有點像台灣的涼粿,只是有添加天然的綠色色素,還有泰國甜點必備的椰奶,她很喜歡這個味道。

未來如果有機會,她想要把泰國的文化帶來台灣,或是帶台灣人回去她泰國的外婆家,另外台灣的小吃也是她想帶去泰國的。

這趟文化教育的機會對她來說很難得。林巧涵說,因為媽媽平常是不講泰語的,都是去泰國看到、想到,主動問媽媽才會說。有時則是自己觀察媽媽和外婆的對話後學起來,為了想跟外婆溝通更方便。

林巧涵的媽媽林筠甯,從泰國來台18年。她說,因為自己忙著學中文,忘了從小教小孩泰文,但是看見林巧涵這兩次回泰國的變化很大、學得很快,暑假回去的時候還要依賴她翻譯,第二次寒假回去就覺得林巧涵對泰國蠻厲害、熟悉的了。她笑著說:「我根本不用跟著出門,老師就帶著她到處亂跑,她在市場殺價的功力比我厲害,用她小孩子的表情撒嬌,老師就很喜歡帶著她。」

自從外婆橋活動結束後,林巧涵除了會自己找資源學泰文,甚至還會教班上的同學。林巧涵的媽媽林筠甯說,巧涵的同學們會看有中文翻譯的泰文節目,「好幾個會講的就來跟我對話」,她認為可能是因為全校性的動員,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林筠甯的語氣中帶著欣喜。

林筠甯表示,這個活動「真的很不一樣」,除了因為老師和媽媽的互動很好,媽媽很開心、難忘外,之前自己從來沒想過也可以成為志工、擔任老師和當地學校的翻譯,幫上很多忙,很有成就感。

想起林巧涵跟著外婆去賣甜點的那天,林筠甯說她本來很擔心小朋友們會起不來,想不到他們半夜爬起來,看見大阿姨在準備拖貨物的摩托車就很興奮,等到去市場賣完東西,大家都搶著要搭摩托車拉的那台空拖車回來,「但萬一那個拖車上的帆布滑下來,他們就糟糕了。」說到這裡,林筠甯笑了起來。

不過,她最印象深刻的還是家人和老師的互動。因為親戚有人在教泰語,老師們每天早上都很認真的在廚房背誦拼音,有一次他們念錯了,把單字「蛇」念成「一個很沒精神的人」。媽媽聽到了,見到老師就一直笑。她說,其實媽媽不識字,但她聽得懂,就變成她在教老師。

外婆橋的活動不僅解了林巧涵母親的鄉愁,更接起泰國和台灣兩國之間,兩千五百公里的隔閡,出自於新二代對母親和「娘家」純粹的愛。

除了民間團體的動員,政府以新住民為重點施行對象,為期三年的火炬計畫也正在運作。目前就讀苗栗縣南湖國中一年級的台越新二代賴宏光,去年就讀武榮國小六年級時,在學校的攝影課程中以自己的母親為主角,拍攝她種草莓、教母語的過程,拿到火炬計畫下新住民紀錄短片比賽的首獎。

賴宏光說,拍攝媽媽的故事,才看到她辛苦的一面。在大太陽底下拔葉子還要包著緊緊的,因為怕曬黑。另外,媽媽在學校教其他小朋友母語的畫面也讓他很感動,賴宏光說:「我的媽媽好像變成他們的媽媽,在教自己的小孩母語。」

賴宏光的媽媽劉凱欣也表示,自從拍完影片後,賴宏光變得乖巧和懂事。他會分擔家事,對越南的文化也開始有興趣,新住民媽媽們聚餐的時候,還會主動想幫忙包越南春捲,他也開始會去旁聽媽媽的母語課程。

賴宏光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校運動會的主題是要新住民媽媽穿上自己的服裝、用扁擔擔著自己國家的食物入場,有一次媽媽穿著越南的新娘服裝,大家一直鼓掌說好漂亮,但他認為對媽媽的意義不只如此。

賴宏光語氣溫柔地說:「如果我是媽媽的話,在場有那麼多人是穿著越南的服裝,我會覺得這裡好像是自己的家一樣。」

其實,新住民的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母國教育場所,新住民媽媽是最好的活教材,新二代對媽媽的愛更是最好的動力。

照片

苗栗縣武榮國小師生到台北市碧湖國小進行城鄉交流訪問。特別的是武榮國小有近半學童是新二代,也是火炬計畫下表現優異的新住民重點學校。(羅椀齡/攝)

新二代學習母語和母國文化的重要性,不僅是在於功利主義的考量,更直接的效果是在於拉近和親人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發掘自己潛力的過程。積穗國小六年級的台越新二代陳昕妤,從一年級開始,就在學校開設的母語傳承班學習越南語。

陳昕妤說,其實在家和媽媽溝通就是全程越語,雖然媽媽會中文,但她自己想用越語。她說:「因為越語對媽媽來說比較方便,不用想太多的詞。」越語相同的拼音拼出來的字只會有一個,不像漢字一個拼音有許多單字。

陳昕妤說:「沒想過自己是哪國人,其實我不太注意這點,因為都活在地球上。」

新北市是台灣新住民及其二代人數最多的縣市。新北市新住民文教輔導科科長黃麗玲表示,新住民子女基本上也是台灣人,如果新住民入籍也是台灣人,和一般國民沒有不同。如果因為要協助他們,就把他們單獨標籤出來當弱勢,「對他們來說反而不好,等於又是把他刻板印象化了。」黃麗玲說。

黃麗玲談到,目前政策是從過去的關懷輔導,轉變成希望發展新二代的語言和文化優勢。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問題比較不明顯了、一方面也是因應東南亞經貿共同體;而不管是基於國際教育或新住民文教的理由,兩方面的宗旨都是想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但黃麗玲也坦言,目前把母語變成必修是有困難的,例如小宗國家的語言,學的人和教的人都不多;偏鄉學校的師資來源也是問題,這些都是教育部107年把母語列入必修或選修後,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她表示,如果連新住民人數最多的新北市都做不到,其他外縣市就更難施行了。

黃麗玲說,新北市政府今年暑假將推出昂揚計畫,計畫預計做四年,宗旨是放眼東協,接軌國際。國小國中組將以親善大使的身分前去泰國;高中則是去越南的台商企業見習,例如中鋼、台塑,預計各招收十幾名學生。

昂揚計畫目的在於讓新二代認識母國的文化和產業,也讓他們能自我認知是否有往東協發展的意願和潛力。另外,該計畫也會配合老師、新住民家長組成的紀錄片團隊,進行成果發表,以促進大眾對多元文化的了解。

黃麗玲表示,她把新二代當成一般人,這也是一直以來和學校宣導的方式。所以昂揚計畫三分之二的名額是給新二代,三分之一的名額是給對東協有興趣的一般學生。她說,這樣才比較符合平等互惠、公平正義的原則。黃麗玲強調:「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小朋友對多元文化去尊重、欣賞和了解。」

當對外籍配偶的稱呼,從帶有偏見的外籍新娘轉變到新住民,政府和社會大眾不再對這群遠渡重洋的勇敢婦女,投以異樣眼光,而是當成台灣社會共存共榮的一部份。新住民的孩子,將來不論是在台灣還是東南亞,都會在認同的眼光下,成為新一代的台灣之光。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