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當「三分之一」遇上「三分之二」

2012/03/25 08:24
6,100次瀏覽 ・ 23次分享 ・ 7則留言
PeoPo推 23
檢舉

緣由:報導「採購評選委員會 組織準則各界看法」

時間:100年12月~101年2月訪問
地點:台中、高雄、新竹
音樂:創用CC byGilles Costard http://www.jamendo.com/en/album/27092
連結
        1. 李鴻源 呼籲用最有利標

口白:

照片

內政部李鴻源部長 日前表示

為確保 公共工程品質
不鼓勵採用「最低標」招標制度
若採用「最有利標」
他估計政府 一年至少 可節省 約二千億元
照片

此與前院長 蘇貞昌任內裁示
「最低標為原則,最有利標為例外」
最大差別 概為
前者重「興利」 後者重「防弊」

「最低標」與「最有利標」的差別 為何呢?

「最低標 」就如 以前大學聯考
以單一分數決定
在工程上 就是由 單一最低價格決定
而「最有利標」 就好像
現在 多元入學方案
在工程上 就是除了價格 還考量
廠商信譽及對工程之暸解等等

因為 你們標案制度 有問題

你那個 評選委員 有問題
因為你們 現在 規定機關
只要請 外面三分之一
其他 通通內定
所以你才會 怎麼都是 那幾家去標
你如果改說 要發包的單位
只准派事務人員 通通外聘
這個 就解決 絕大部分問題
拜託!拜託!
為 中華民國努力!

如欲有效落實 「最有利標」
需有相關 配套措施
其中現行 採購評選委員會 組織準則
最為詬病的是 機關內聘的評選委員
可以達到於三分之二
足以主導 評選結果 易生弊端

如果能夠 外聘評選委員
門檻提升到 二分之一
那這樣 更能夠落實及
提升 計畫品管管控
對整個國家 是有幫助

現行的 採購評選制度
外聘委員有 三分之一
機關占 三分之二
那變成說 機關有主導權
那這樣子的話 評選就有失公平
建議就是外聘委員 改為三分之二
機關三分之一 反過來的話
這樣子 有助廉能政府的建立

修正機關之外聘評選委員至少達三分之二以上

以有助最「最有利標」之落實
值得 有關單位參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euler0312 (未驗證) ・ 2012/03/25 21:05

這篇報導真好
希望能夠透過這民間的聲音
將公家機關採購制度能夠改正過來
讓公家機關不能主導
進一步讓公務員更清廉
如此才能有客觀公平的評選制度

電王 (未驗證) ・ 2012/03/26 09:58

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這則報導,讚!!

素素 (未驗證) ・ 2012/03/26 10:16

一切都在中華民國的架構下.

balance (未驗證) ・ 2012/03/26 10:45

建議邏輯上先釐清楚:

「清不清廉」,和「是不是採用最有利標」是兩件事。
重點在:「採購標的」該用那一種方式,才能以「最節省的費用」買到「所需品質」。
採用「最低標」和採用「最有利標」,一樣都可以清廉的完成,也可以「歪哥摸魚」完成。

順著報導主題,再進一步思考,
評選委員是不是「全部外聘」專家學者或「三分之二以上外聘」,就一定不會「歪哥」?也是兩碼事。

外聘評選委員歪哥的事,可不少見。

從最近的「營養午餐案」,到以前很轟動的「南港展覽館案」,查出來的事實,可都是難看的很。案件中的外聘委員「收包」人數頗多。
其中「南港展覽館案」的外聘評選委員,可都是大學教授、副教授,目前似乎都還在為如何脫身奮鬥。
(建議可以在司法院網站搜搜看:高等法院100年8月30日99囑上訴字第1號判決的「事實」欄)

個人的看法:外聘評選委員,到底要佔多大的比例,應該要從「評選委員會的功能是什麼?」出發。

它是在採購程序中的一個階段,「幫採購機關選出『對機關最有利』的『廠商和財物或勞務』」;(工程在此處包括於勞務中)
而一般評選委員都是「應聘」,平日都有各自的工作忙碌著。
他/她們接到採購規範,才知道大概是要買些什麼?採購機關的需求可能是什麼?機關的特性是什麼?
接到廠商投標文件(大案子,經常是數百頁一厚本),才可能抽空翻閱。
有些甚至到開會了,才讀一讀資料,抱著聰明的金頭腦上陣。

很多評選時應該先有譜的重點,諸如:「為何要買?」、「設備或施工能力上有什麼要求的重點?」、「廠商應該有什麼特別的工程或勞務履約能力?」、「以往有沒有致命的失敗經驗?」、「各廠商提出的投標書重點優、缺點是什麼?」等背景資料,可能都有賴採購機關的人員先做功課、向他們簡報,才能瞭解。

對於「外聘委員比例該多少?」這樣的問題,開放的討論是蠻好,但在因果邏輯上過份簡化,恐怕就會失焦,認為外聘專家學者多,就一定清廉、一定專業、一定好,案子一定不會有弊案,可能是畫影求魚。
比較好的方式,是要先回到「它的功能是什麼?如何使它發揮更好的功能?」的本質討論。

公家機關的採購,在某個程度上,要比擬成一個「股票上市公司」,可能更能讓人容易回頭思考「評選委員會該如何組成?」。令人稱道的台積電公司,會在此種情形下,「讓什麼樣的評選委員會,來幫它買各種生產機台?」可能才更深化的討論這個問題。

至於「歪哥」,絕對是另外一個嚴重的紅線,但,千萬別相信「專家學者」就一定不敢跨過這條紅線,因為實證的例子可不少。

碰到群聚的歪哥外聘委員,「廠商」(包括律師、建築師、專業技師)吃的虧,應該絕不小於碰到「怕圖利罪名,怕的要死的白目公務員」。

阿Ben (未驗證) ・ 2012/03/26 19:11

In reply to by balance (未驗證)

感謝 精闢說明!

歡迎 轉貼分享!

後續 再尋管道 向有關單位建言!

阿-llow (未驗證) ・ 2012/03/26 12:51

樓上的說的很有道理,不過這個問題被報導出來,才有機會繼續討論下去,阿ben 我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