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至名歸 食農教育的實踐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 王怡靜、孫珮云/綜合報導】

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人們重新思考飲食來源的重要性。透過食農教育「做中學」的體驗實踐,親自參與農作物的生產、處理、烹調,養成健康飲食習慣與食物選擇能力。長期下來,民眾吃得安心,也促進環境友善的永續發展,拉近自然生態與人之間的距離。

健康新生活 食農來實踐

臺灣的食農教育,參考行政院食農教育推動會林如萍委員提出的三面六項架構,分為 A. 農業生產與環境,B. 飲食健康與消費,以及 C. 飲食生活與文化。近年來,民間組織、社區與學校皆投入食農推廣,例如在108課綱實踐學習過程。

食農教育推動小組營養師 雲雁翎:「我們之前有做過高麗菜,從苗開始種,讓學生體驗去種菜。實踐的部分,我們帶我們學生去做午餐食譜菜單設計,自己烹調看看三菜一湯煮出來的感覺,然後如果比賽第一名的部分,當天的菜單就會出現在我們學校的午餐裡面。」

永續循環 農產價值再進化

多元加工利用也是食農的一環,業者運用蔬果剩餘部位促進農產加值,舉辦手作活動開放民眾體驗,讓食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鳳梨食農教育活動營養師 劉學民:「我們目前其實有很多的鳳梨加工製品,大家會覺得加工好像就是比較不健康。但事實上,我們是要用這個加值計畫,去扭轉大家的一個概念,因為其實鳳梨一顆鮮果,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像今年度,我們特別是把鳳梨葉子的纖維取出來,做宣紙,做成3D列印的一些材質、環保餐具、提袋什麼其實都有。那最源頭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些農作廢棄物,我們如何去降低這些農作廢棄物。」

食農走進社區 參與日常點滴

食農教育走進社區,規劃都市菜園鼓勵居民親手耕種,在地農產融入校園課程,也美化社區環境、促進居民聯繫情感。

嘉義市太平里里長 施欣成:「這個葉子長長寬寬的就是香蕉,像這個就是木瓜。106年我就向嘉義市環保局申請社區規劃師團隊,請北興國中的校長規劃一些食農的課程,社區的志工、北興國中的學生種植一些蔬菜,地瓜葉、秋葵、番茄,還有辣椒、蔥、蒜。那時候因為土地很肥沃,所以說大家都很喜歡來種。其中有一位現在已經87歲的阿婆,他幾乎每天都來種植,來這邊勞動流汗很舒服。」

逗陣終身學習 咱係味覺公民

2022年政府通過食農教育法,結合校園、企業、社區各方努力,將教育轉化為日常,推動國民對在地農業的認同,塑造味覺公民的素養,成為擁有食農意識的消費者。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528則報導
2,197則影音
57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45

眠月線 沉睡於山林的秘境

2024-06-04
瀏覽:
1,927
推:
3
回應:
0
2:54

視障按摩師 超越偏見的自立之路

2024-06-03
瀏覽:
1,921
推:
0
回應:
0
2:21

走進社區大學 與在地緊密連結

2024-06-03
瀏覽:
1,997
推:
0
回應:
0
3:01

美麗建築成蚊子館 無人管理挑戰

2024-05-27
瀏覽:
4,171
推:
1
回應:
0
2:53

嘉義獨特廟宇文化 民雄騎虎王廟

2024-05-27
瀏覽:
3,079
推:
0
回應:
0
3:00

藝術之後 文物修復的情與理

2024-05-27
瀏覽:
2,576
推:
1
回應:
0

嘉市無形文化資產 隍義堂什家將

2024-05-20
瀏覽:
2,823
推:
0
回應:
0
3:00

麵麵俱到 彩色麵條晒出溫情

2024-05-20
瀏覽:
6,025
推:
2
回應:
0
2:56

樂在其中 三味曲用歌聲療癒長者

2024-05-20
瀏覽:
7,026
推:
0
回應:
0
2:58

玩弄於股掌之間 在地劇團的變遷

2024-05-13
瀏覽:
8,302
推:
15
回應:
0

「食」至名歸 食農教育的實踐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510篇報導,共12,86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510篇報導

12,86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