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血液癌患者和血球來場角力,Fighting!

文字-A A +A

10月份POP補給包【血液癌病人的心理樣態與照顧】課程,由台南市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林維君和擔任癌症中心組長,同時也是血液癌個管師的吳佩樺,藉著分享她們在第一線照顧血液癌症病患的臨床經驗,與近百位醫師、心理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和宗教師激盪交流,梳理如何運用專業職能,將血液癌症病患和家屬的負面情緒,轉化為面對生命挑戰的正向力量。

與實體腫瘤患者可能觸摸得到病灶,或影像學上能清楚辨識腫瘤不同,血液癌症是原發於骨髓造血系統、造成不正常血球增生的疾病。患者大多反映身體沒特別不舒服,只是比較容易累,沒想到檢查後竟是血癌!再者,血液腫瘤病患通常每次療程約一個月,這種只是稍微疲憊卻罹癌,到一住院就是一個月起跳,又必須長時間待在隔離病房的治療模式,往往讓患者和家屬難以接受,因此在初診斷階段,會特別需要心理支持。

臨床上不少病人都是家庭事業兩頭燒的青壯年,吳佩樺解釋,個管師必須很快介入,協助病人適應治療步調,「以前上班是跟時間角力,現在是跟血球角力,等待治療後血球恢復正常,」她往往以柔性卻不失專業的解釋,陪伴病患面對疾病帶來的改變,調整生活和職場規劃。吳佩樺認為,個管師擅長擔任醫療團隊的溝通協調者,第一線與病患接觸後,除了指導克服副作用,也會細心觀察病患和家屬的照護需要,幫忙跟醫護反映,如果個案身心巨大衝擊無法調適,也能照會心理師資源,透過團隊分工,讓個案獲得身心靈全面照顧。

化療後,有些病患會產生「化療腦」副作用,尤其受損部位是俗稱「社交腦」的前額葉時,病患可能出現性格改變,包括變得孩子氣或無法控制情緒等狀況。林維君分享,當家屬自責因相處疏忽、不耐而激怒病患,她會細細抽絲剝繭,分析是治療壓力導致情緒不穩,或是腦功能改變導致不可逆的生理狀況,從而提供家屬與病患互動的建議。面臨摯愛家人重病,家屬心裡也擔負不少壓力,心理師在腫瘤團隊的價值,就是在家庭面臨重大事件時,透過心理專業引導詮釋疾病對個人和家庭的意義,最終能凝聚家人為了這些意義,繼續勇敢抗癌。

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自2018年起推出「POP補給包」專業心理課程,「POP」擷取自「心理腫瘤心理師,Psycho-Oncology Psychologist」3個英文字的第一字,邀請心理腫瘤領域的專家透過定期課程,就臨床上病人、家屬間多重及複雜的需要,交流各種「癌症治療時精神症狀」或「心理腫瘤問題」,給予腫瘤照顧者知識與精神的實務補給,期待他們從樹苗紮根,成長為庇蔭病人的茁壯大樹。

原文連結:https://bit.ly/APPOEF_POP_11110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22.09.05

心理腫瘤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22.09.05
17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陪伴血液癌患者和血球來場角力,Fighting!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218篇報導,共12,81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218篇報導

12,81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