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獎學金 綠色的即時雨
圖/台達環境獎學金得主合影。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原題為《環境獎學金 綠色的及時雨》,發表於2012年8月出刊的綠雜誌第八期)
透明的會議室裏,來面試台達環境獎學金的準留學生,正忐忑不安地望著我。我交疊起十指,順手把桌前散落著所有面試學生的資料,朝自己的方向挪了一下;身旁的外籍面試官,則露出一臉準備看熱鬧的笑容,看我要如何突破面試者的心防,判斷獎學金申請人究竟真正是為了地球環境,還是只為了增加旅遊基金,才來申請這筆獎學金。
「能不能請你說明一下,為什麼你會對氣候與環境議題,發生興趣?」
對打算申請台達環境獎學金的準留學生而言,多少都會對這個問題預作準備。然而對我而言,不論準備地再充份,或對環境保護相關辭彙背得對滾瓜爛熟,如果提到能源、氣候或綠建築等幾個關鍵字時,兩頰無自發性地上揚、眼神裏沒有冒出火一般的氣焰,我很快就會覺得若有所失。
來台達基金會工作後,每年我總有幾天的時間,得為台達環境獎學金的申請者扮演評審的角色。發獎學金給人的角色,並不是那麼易於勝任,當你面試了幾十位申請者,個個比自己優秀、或是輕易能嗅出其未來的無限濳力,但你卻也了解獎學金的名額,其實只有個位數的時候,內心的掙扎是有的,擔心遺珠之憾的心情是有的,午夜夢迴時更常常在想,今日所作的決定,不知是否影響了多少申請者三十歲之後的人生。
自己決定出國攻讀氣候相關學門的那一年,如果沒有哪一股對於地球暖化的好奇,滿滿地求知慾流貫全身,甚至只要唸到新的暖化科學證據,內心自然就會震動不已,大概也很難決定離開職場,重拾書本每日苦讀十幾個小時。
不過到自己真正能跨出國門,不先只能憑藉胸腔裏的熱情,口袋裏卻仍要靠著政府所提供的低利留學貸款,學成回後也足足還債還了兩年。雖然以我的例子而言,即使沒有獎學金的贊助,出國留學其實也並非毫無可能。但如果能在關鍵的時刻,能有即時雨的資助,對於有心在氣候與環境領域,投入青春歲月的學子而言,當然會有莫大的幫助。
台達環境獎學金是目前國內極為稀有,專門鼓勵台灣的碩博士生,攻讀環境或氣候變遷相關學科,主要是送申請者到荷蘭與英國兩地進修。近年基金會也增加名額,提供給大學裏的教授申請,讓他們能針對企業環境倫理議題作短期研究。
獎學金自2005年一開始成立時,申請人的背景多半集中在都市或建築背景,可能跟台達電子本身,不論是在蓋綠色廠辦,或是基金會長期在推廣普及綠建築有關。後來申請人的背景就愈來愈多元,有申請者作生態博物館研究、有申請者作環境教育3D動畫深造、甚至有留學生想專攻氣候談判的妥適翻譯、也有公務員來申請環境法相關學門。
每年申請環境獎學金的碩博士生,至少都有五十位以上,即使遇上了2009年的金融海嘯,或是今年歐洲正深陷的債務風暴,導致社會上對環境的關注,不若哥本哈根會議召開那年這麼火熱,申請人數也都能維持住。
當初在基金會董事會上,倡議成立環境獎學金的羅益強先生,今年將從基金會董事會上退休,卻已為台灣社會,埋下許多綠色的種籽。曾任飛利浦全球電子組件部總裁的他,對於獎學金得主們總是寄予厚望,常直率地要獎學金得主學成歸國後,真正朝著自己的理想大步邁進。
不到一分鐘,面試者回答完了我第一個問題,大部份是背誦書面申請資料上的文字。外籍面試官露出了禮貌的微笑,顯然她聽到的回答太常見,普通到讓她有點失望。她再次轉頭望著我,期待我的第二輪發問。
「你覺得,為什麼是你,應該拿這筆環境獎學金?」
如果想要出國唸氣候與環境相關,也自認能好好回答以上問題,明年度的環境獎學金,歡迎來申請。
張楊乾,六年級生,曾任報社記者、大學研究助理。幾年前在看到我國友邦吐瓦魯被海水蓋過去的照片後,毅然決定飛到歐洲去學全球暖化。回國後所成立的低碳生活部落格,08 年獲華文部落格公益類首獎、11年獲第二屆學學獎;所撰《低碳生活的24堂課》,於09年獲開卷好書獎、並被三個縣市選為年度推薦書籍。個人亦於2010年獲遠見雜誌選為第一屆台灣環境英雄,現任台達電子基金會副執行長。
「台達環境獎學金簡介」
----------------------------------------------------------------------------------
6/1-11/30 0900-1700 在士林科教館七樓西側特展室
憑常設館門票免費入場(逢周一休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